《中國歷史新世界》是根據課程發展議會在2019年頒布的《中國歷史科課程指引(中一至中
三)》(下稱《指引》)而編寫的。全套書分為六冊,每學年兩冊,適合中一至中三級學生使
用。
本書按《指引》「古今並重」的原則設計,以時間為經、歷史發展特點為緯來編寫,內容涵蓋
政治演變、文化特色和香港發展三個層面,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中國歷史。此外,本書在編寫
課文、設計活動時,旨在幫助培養學生優良的品德、正面價值觀,以及對社會、國家以至民族
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
編寫特色
章節為綱
本書根據《指引》劃分的九個歷史時期,編定為九章,各章按學習重點分為
數節。各章的選修主題和延伸部分均作特別設計,以資識別,方便教師編排
教學流程和學生學習。
活動多元
本書設有不同類型的探究活動,配合多元化的材料和題目類型,引導學生掌
握課文重點。各章的延伸部分均設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如專題研習、話劇、
辯論、戶外考察等,藉此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
行文簡潔 本書課文內容務求簡潔,部分課文配以圖表、流程圖、漫畫闡述,讓學生更
容易掌握重點內容,並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承上啟下
本書在課文編寫和活動設計上參考了《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在學生已有
的基礎上加深他們對中國歷史整體發展的認識,同時為他們將來修讀高中中
國歷史科奠下基礎。
元素總覽
各章起首
簡介全章內容,讓學生在正式學習前對該章先有一個初步概念。
分為「知識層面」、「技能層面」和「品德層面」三方面,扼要列出該
章的學習目標。
以有趣的記事本形式,順序列出該章的重要史事,讓學生初步掌握歷史
發展的脈絡。
課文部分
每課開首以圖片、漫畫、地圖或文字資料,配合較輕鬆、淺易的問
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提問形式引入課文,引導學生思考課文的重點。
就圖片、文獻資料、統計圖、漫畫等不同類型的資料,設計不同程度和
形式的探究問題,作為引入、補充或總結活動,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認
識,同時訓練學生理解、分析、比較、評論等技能。
簡介歷史人物有關品德修養的故事,透過探究問題,培養學生正面的價
值觀和道德觀。
通過古今人物或事件的比較,讓學生了解以古鑑今的意義,同時藉學生
熟悉的事物來提升他們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
就課文內容提供「人物補充」、「史事補充」、「概念補充」、「地理
補充」四類相關的補充資料,以擴闊學生的歷史知識層面。
簡介跟該時代或歷史事件有關的文學著作、藝術、建築和社會風俗等,
將中國歷史與文化扣連一起,增加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介紹跟課題有關的重要考古發現,包括遺址發掘和出土文物,為學生提
供豐富的歷史知識。
配合課文內容,補充歷朝有趣或具爭議的歷史事件或懸案,並就傳統的歷
史觀點提出新論據或考古發現,糾正過往有誤的觀點,培養正確史觀。
以漫畫形式概述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結果,增加學習趣味之餘,有
助全面認識有關史事。
介紹各種研究歷史的方法,以及分析不同類型資料的竅門,以助學生掌
握答題技巧,加強學生自學中國歷史科和應試的能力。
就課文內容援引不同歷史學家或史籍的相關評論,讓學生能從多角度認
識史事。
就歷史事件提供相關的文學作品,擴闊學生視野之餘,同時提高他們的
文學素養。
指出歷史人物或事件中具爭議的地方,提供相關思考題,訓練學生的思
辨能力。
根據地圖重點設計問題和提示,讓學生逐步學會閱讀地圖的技巧。
就課文內容提供延伸或反思問題,刺激學生思考,加深對該段歷史時期
的認知。
就課文內容設計討論問題,訓練學生的分析和溝通能力。
清晰標示課文中有關香港歷史的部分,讓學生了解香港在中國不同時期
的發展概況和擔當的角色。
以流程關係圖簡明列出課節重點,讓學生清晰掌握課節脈絡和重點。
以選擇、填充、配對和短答等不同類型的題目,幫助學生複習課節內
容,並評估個人學習情況。
各章總結
以流程圖顯示全章各節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快速複習課文內容。
參考高中中國歷史科中學文憑試試題設計題目,附設答題指引,幫助學
生掌握回答中國歷史科試題的技巧,以及鞏固所學。
簡介該章具重要影響力的歷史人物,讓學生從人物的生平事跡,以不同
角度、層面認識該段時期的歷史。
介紹中國歷代在不同範疇取得的卓越成就,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豪
感。
簡述歷朝趣聞、祕辛、懸案等,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興趣,並認識更
多與該朝代有關的事件。
針對該章歷史時期,設計多元活動,如專題研習、戶外考察、辯論等,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豐富中國歷史科的課外知識。
二維碼分為「人物補充」和「參考資料」兩類。前者提供不同歷史時期
的重要人物資料,後者則提供課文以外的歷史事件或資料,讓學生對中
國歷史有更全面的認知。
書末設有附錄,提供「朝代詩」、「歷朝簡表」、「歷朝帝系表」、「歷朝大事年表」、「古
今地名對照表」、「參考書目」、「參考網站」、「編寫參考書目」和「現代中國地圖」,方
便老師和學生翻查歷朝資料。
本書編寫已力臻完善,若發現內容有遺漏疏失之處,歡迎指正賜教,編者謹此致謝。
第一章中華民族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的形成 2
1 中華民族與早期國家的起源 6
2 西周的封建 20
3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局 29
延伸部分 亂世中的志士 41
總結部分
全章總結 48
細數風流人物 53
你知道嗎? 57
歷史習題 50
璀璨中華 55
延伸活動 58
第二章統一國家的形成與中外文化交流 60
1 秦朝的統一、統治措施及衰亡 64
2 西漢的建立與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85
對西漢國力發展的影響
3 昭宣以後戚宦政治的出現與 97
漢朝的衰亡
4 兩漢通西域與中外文化交流 110
延伸部分 1 道教的形成 122
2 漢朝的科技發明 126
總結部分
全章總結 132
細數風流人物 137
你知道嗎? 141
歷史習題 134
璀璨中華 139
延伸活動 142
附錄  143
朝代詩 144
歷朝簡表 145
歷朝帝系表(夏朝至漢朝) 146
歷朝大事年表(夏朝至漢朝) 147
古今地名對照表遠古時代至漢朝) 148
參考書目 149
參考網站 150
現代中國地圖 151
本書得以順利完成,承蒙以下機構及政府部門提供有關圖片或資料,謹此致謝:
人民美術出版社
入境事務處
中國文化研究院
文物出版社
包頭博物館
西安出版社
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
長沙簡牘博物館
香港旅遊發展局
荊州古戰車模型坊
國立歷史博物館
清華大學出版社
朝華出版社
漢榮書局有限公司
維基百科
臺灣商務印書館
鳳凰網
藝術家出版社
本書部分內容及圖片因難以追溯來源,故如有觸犯他人版權之處,謹此致歉!本社
歡迎持有合法版權人士聯絡我們,以便作出適當的安排。
2
遠古時代的中國
多元一體的文明及早期國家起源
中國首個封建王朝
周朝
爭戰不斷的春秋戰國
遠古時代的中國
多元一體的文明及早期國家起源
中國首個封建王朝
周朝
爭戰不斷的春秋戰國
中華民族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的形成
第一章
概 言
3
品德層面
從禪讓制度學習能者居之和選賢任能的態度
從商鞅變法學習言出必行的美德和敢於革新的精神
從孔子的際遇學會逆境自強的精神 延伸
從蘇秦的際遇學會克服挫折、刻苦學習的態度 延伸
從荊軻的際遇學會感恩的美德 延伸
技能層面
透過探究練習掌握分析、綜合、理解的技能
掌握閱讀地圖和圖片的技巧
分辨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
掌握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不同評價
培養自學能力,訓練資料搜集和篩選資料的技能
延伸
知識層面
認識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起源
認識中華民族的演進歷程
認識夏、商、周三代的興替概況
探討周朝封建制度的內容與作用
探討周朝封建制度與春秋戰國局面形成的關係
認識春秋戰國的兼併戰爭、厲行變法和百家爭鳴概況
認識春秋戰國的不同人物及他們與時代的關係 延伸
4
新石器時代 傳疑時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戰國 秦新石器時代 傳疑時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戰國 秦
約公元前
8000
商朝
約公元前
1600-1046
約公元前1600
商湯伐桀,夏朝亡,商朝立
夏朝
約公元前
2070-1600
約公元前2070
 禹繼任共主,建夏朝
約公元前2060
 禹之子啟繼承父位,開啟世襲制度先例
傳疑時代
約公元前
2700-2070
約公元前2700
 傳疑時代開始;
 黃帝打敗炎帝、蚩尤,成為部落聯盟共主
約公元前2200
 堯繼任共主
約公元前2100
 舜繼任共主
新石器時代
約公元前
8000-2700
約公元前8000
 中國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
約公元前5000
 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出現
約公元前3000
 長江流域良渚文化出現
5
新石器時代 傳疑時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戰國 秦新石器時代 傳疑時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戰國 秦
約公元前
2070
約公元前
1600
約公元前
1046
公元前
771
公元前
221
約公元前
2700
秦朝
公元前
221-207
公元前221
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秦王嬴政建立秦朝
春秋戰國
公元前
771-221
公元前771-770
 犬戎侵鎬,周幽王被殺,西周亡;
周平王東遷,史稱東周,春秋時代開始
公元前403
 三家分晉,戰國時代開始
公元前359
 秦商鞅實行變
公元前256
 秦吞併東周王畿,東周亡,戰國兼併戰爭持續
西周
約公元前
1046-771
約公元前1046
 姬發伐紂,商朝亡,周朝立,進行第一次封建
約公元前1040
 周公進行第二次封建,確立封建制度
公元前841
 共和元年,中國紀年之始
6
1
這些文物均是在新石器
文化遺址中出土。這些
工具有甚麼用處?它們
反映了新石器時代人類
過着怎樣的生活?
彩陶
骨魚勾
石鎌刀
你對這兩種繼承方式有甚
麼看法?你較認同哪一種
繼承方式?
夏朝之前,由黃帝起領袖之位主要傳給賢能的人:
專谷
夏、商、周三代,領袖之位只傳位給具血緣關係的子孫兄弟:
7
1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多元一體的中國遠古文化
中國的遠古時代,是指夏、商、周以前的時期。遠古時的
人類過着原始生活,雖然懂得打造簡單的工具,但尚未發展
出文明。這段時期的歷史面貌主要透過考古工作呈現出來。
I 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
中華文化的起源
資料一
BA
資料二
整理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就是從單純地奪取天然產物,轉變為
從事生產的過程。
1. 根據資料一,圖A和圖B分別反映了遠古時代的人類有怎樣的生活模式?試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號。(可選多於一項)判斷
(a) A 採集 農耕 畜牧 捕獵
(b) B 採集 農耕 畜牧 捕獵
2. 參考資料二,你能否指出資料一圖A和圖B哪一幅代表舊石器時代,哪一幅代表新石器時代
試在適當的方格內加上 號。判斷
(a) A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b) B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
󶚞󱽻󰯨󲅲
考古的作用
考古是透過人類活動遺
留下來的文物、遺跡,
研究人類歷史的學科。
如何體現中國遠古文明是多元一體的?
8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石器時代1可分為舊石器和新石器兩段時期。中國經歷了百
萬年的舊石器時代2後,約在距今一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過着較原始的遷徙生活。經過長期的
智慧累積,他們學會了耕作、畜牧,並開始聚居一處,逐步發
展出文明,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比較
項目 舊石器時代
(距今約300萬年至1萬年)
新石器時代
(距今約1萬年至5000年)
生產方式 以漁獵、採集為主 以農耕、畜牧為主
糧食供應 不穩定 穩定
羣居規模 較小 較大
居住方式 經常遷徙 定居一處
製作器具 較粗糙的石器 較精細的石器、陶器和玉器
考古遺址發現 元謀人、藍田人、
北京人3
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幾何印
紋陶文化、紅山文化
資料 1 中國境內舊石器時代出土遺址分布圖
北京人出土遺址
北京人頭像
藍田人出土遺址
藍田人頭像
元謀人出土遺址
雲南元謀盆地是元謀
人曾生活的地方
1 此時期的人類主要利用石頭製作工具,因此歷史學家便以石器時代命名這段時期。
2 約距今三百多萬年前起,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
3 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是直立人化石。直立人的身體特徵已接近現代人類,但仍保
留一些猿人的外貌特徵。
9
1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II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現今中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長江
珠江,以及東北遼河一帶。雖然遺址分布在不同地區,但它們
發展出相似的文明,展現出中國多元一體的文化特點。
各新石器時代遺址位處的地理
位置有甚麼共通點?
重點小提示
留意各新石器時代遺址附近的
地理特徵
資料 2 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約公元前 5000 – 3000 年)
讀圖四步曲
掌握標題:從標題中可初步掌握地圖顯示的歷史時代
注意圖例:進一步了解地圖顯示的重點
注意地理環境:掌握地圖上山岳、河流、海岸等地理特點
細閱問題:按題目要求,分析地圖資料以得出答案
10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新石器時代文化
文化名稱 仰韶文化 良渚文化 幾何印紋陶文化 紅山文化
出現時代 約公元前5000年 約公元前3300年 約公元前3000年 約公元前4000
位置 黃河中、上游流域 長江下游太湖一帶 珠江流域 內蒙古遼河流域
生活方式
務農為主
也會飼養牲畜
務農為主
也會飼養牲畜和
漁獵
務農為主
工藝特點
彩陶文化
陶器多為褐紅色
陶器上繪有幾何
或動物紋飾
出土大量手工精良
的玉器,被稱為
「中華玉」,當中
以玉琮最具代表性
陶器多印上不同的
幾何紋飾如方格
紋、網紋或線條組
成的紋飾
陶器多為褐紅色
也出土彩塑神
像、動物造型的
玉器
新石器時代各文化的出土文物
仰韶文化
資料 3 人面魚紋陶盆
良渚文化
資料 4 玉琮
幾何印紋陶文化
資料 5 帶有紋飾的陶罐
紅山文化
資料 6 玉豬龍
11
1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在不同河流流域,但人們生活方式均
主要以務農為主,也會畜牧、漁獵。當時人們製作的工具各有
特色,呈現多元的特點。不同地域出現不同文化,而後來又漸
漸趨向一體發展成中華文明,可見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起源。
香港的幾何印紋陶文化古跡
考古學家在香港八處地方發現一些遠古石刻,包括大
浪灣、黃竹坑、龍蝦灣、石壁、長洲、東龍島、滘西
洲和蒲台島。這些石刻多由幾何圖案和曲線組成,也
有一些像人類或鳥獸的抽象圖案。此外,這些地方出
土不少帶有幾何紋飾的陶器碎片,風格與珠江流域的
幾何印紋陶文化的文物相似。
大浪灣石刻
中華民族的演進歷程
自新石器時代起,人們主要聚居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華
山、夏水4一帶,因而稱為華夏民族。經過數千年的演進,華夏
民族與境內其他民族不斷融合,漸漸發展為現今的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的遠古歷史,大多透過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流傳
下來。因此,歷史學家將夏朝以前的時期稱為傳疑時代
I 共主制度的出現
距今約五千年前,在黃河中、下游一帶生活的人因生存需
要而聚居在一起,逐漸發展為以血緣關係為連繫的氏族5,而
同的氏族會聯合一起組成部落,並推舉出
為首領。為了加
強實力,部落會組成部落聯盟,在眾多酋長中推舉一人為領袖
共主
4 古代河水名,今湖北沙市東南一帶。
5 原始社會最基本的社會組織,成員一般擁有一個共同祖先。
中華民族
此詞是一個近代國族概
念,約於晚清時期由
啟超提出,是中國內由
漢人和55個少數民族組
成的民族總稱。
中華民族誕生的經過是怎樣的?
12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資料 7 遠古社會結構演變意想圖
II 華夏民族的誕生
約於公元前2700年,相傳黃河流域一帶實力較強、由黃帝
領導的部落,聯合其他部落打倒炎帝
,終成為中原6一帶
部落聯盟的共主。黃帝因而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中原文化
也成為了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帝時代文明成就意想圖
創造文字
建造宮室 製車造船
養蠶織布 黃帝 採藥治病
制定天文曆法
6 黃河河套一帶地區。
你認為現今中國傳統文
,仍存在哪些遠古社會結
構影子?
相傳黃帝時代出現
了大量發明,因此
有人尊黃帝為中華
文明的開創者。你
認為這些發明是黃
帝一人之功,還是
眾人的智慧結晶?
13
1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中國的龍文化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至今中國人都會自稱為龍的傳人。早在公元前6000
左右,在中國地區生活的人已以龍的標誌作為崇拜對象,後來龍逐漸被視為
正義、高貴、吉祥的象徵。新石器時代的工藝品中不少都以龍為主題,例如
良渚文化的玉豬龍、紅山文化的玉龍。及後,龍成為天子的象徵,天子被視
為真龍化身。天子的坐椅稱為龍椅、床稱為龍床。時至今日,龍依然被中國
人視為吉祥的徵兆,常見於節慶之中。
紅山文化的 C形玉龍
III 禪讓制度的出現
黃帝之後,較為人熟知的共主有
相傳堯在位期間各部落和平共處,深受人民愛戴。堯年老
時將共主之位傳給素有賢名的舜。這種將共主之位傳給賢能之
士的做法稱為「
」,而堯舜禪讓的事跡更備受後世推崇。
舜成為共主後,派禹7治理黃河,終於解決長久困擾中原
黃河水患。舜晚年時,仿效堯的做法,將共主之位禪讓給治水
有功的禹。
資料 8 堯(左)、舜(中)、禹(右)畫像(意想圖)
禪讓還是逼宮?
後世的儒家推崇禪讓之說,並將堯、舜、禹歌頌為品格高尚的賢人。可是在
一些古籍文獻中,卻出現了多種與這些描述不同的說法。在《韓非子》中,
記載了堯晚年欲傳位給舜時,其中兩個大臣以舜只是一介平民為由來阻止
堯因而殺掉兩個大臣。在《竹書紀年》中,記載了舜囚禁了年老的堯、奪去
共主之位,堯直至死都不得與兒子相見;禹則流放了年老的舜,又囚禁了舜
的兒子,導致舜死於荒野。現今不少學者均認為禪讓只是部落間推舉共主的
一種方式,甚至可以說是大臣跟共主兒子之間的權力鬥爭。
所有人都站在我這邊
你敢不傳位給我?
7 舜曾派禹的父親鯀治水。鯀使用築堤之法治水,結果因缺堤引發更大的水災,因而
被舜處死。
禪讓跟現今一人一票選舉管
治者的制度,各有甚麼優
劣?試與同學討論。
神話傳說
相傳禹治水時得到神龍
相助,最終取得成功。
這類神話傳說多有關開
天闢地、民族誕生,還
有民間口耳相傳的故
事。它們多含虛構成
分。典型的中國神話故
事還有盤古開天闢地、
女媧創造人類。
14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國家概念的形成
自黃帝成為中原一帶各部落的共主後,中原開始作為中國
的政治中心。共主制度維持了近七百年後,中國出現了歷史上
首三個王朝
三代 8」。
朝時,政治制度、官僚架構開始確9,國家概念逐漸形
成。三代的勢力範圍開始由黃河中原一帶,擴展至河套渭
10
和黃河下游區域,形成以中原為政治中心的王朝。
資料 9 夏朝勢力範圍(約公元前 2070 – 1600 年)
資料 10 商朝勢力範圍(約公元前 1600 – 1046 年)
資料 11 西周勢力範圍(約公元前 1046 – 771 年)
三代的勢力範圍出現了甚麼轉變?
重點小提示
留意三代勢力範圍的面積變化
留意三代勢力範圍的擴展方向
8 三代一詞最早見於《論語》,指夏朝、商朝和西周。至秦朝時三代包括東周時期。
9 例如夏啟劃分天下為九州,設置職官分掌不同政務,正代表着地方管治架構和官僚架
構的確立。
10 今渭河。
中國怎樣由部落社會發展為國家政體?
15
1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I 夏朝的建立
禹成為共主後,定國號為夏,夏朝成為中國首個王朝。
禹死後,兒子繼位,此後夏朝君主之位開始由子孫或兄
弟繼承,夏朝也成為中國首個世襲王朝。這種以世襲制度取代
禪讓制度的做法,象徵了中國正式由「公天下」進入「家天
」,也開展了中國往後數千年的世襲王朝歷史。
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在1959年被考
古學家發現。遺址可分為四個時期,年
份橫跨夏、商兩朝。遺址出土的建築包
括宮殿、民居,出土的器物有石器、陶
器、玉器、銅器等由於過往絕少夏朝
時期的文物或文字流傳下來,二里頭遺
址為研究夏朝歷史提供豐富的第一手史
料,是考古學界的重要發現。
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出土綠松石獸面紋
銅牌飾
二里頭出土陶排水管
0
分辨一手和二手史料
研究歷史時,常用的研究素材可分為一手和二手兩類。
一手史料:又稱原始史料,指由親身經歷相關歷史的人記錄下來的文字資
料,如官方文檔,以及遺址、建築、文物等非文字資料。
二手史料:由非親身經歷相關歷史事件的人,重新整理出來的資料。由於
這類史料在歷史事件發生後才出現,經過轉述傳抄,較容易出現錯漏。
公天下與家天下
公天下是採用禪讓制
度,以能力作為選擇
繼承者的依據;家天
下指君主將國家視為
私有物,王位世代相
襲。
16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公天下與家天下
資料一
我觀察多年,你品格出眾,
治水有功,廣受人民擁戴
我決定傳共主之位給你。
資料二
太康
我夏朝君主之
位,將由子子
孫孫繼承。
1. 根據以上資料,判斷上述情境屬於禪讓制度還是世襲制度,並在適當的方格內加上 號。辨識
(a) 資料一: 禪讓制度 世襲制度
(b) 資料二: 禪讓制度 世襲制度
2. 參考以上資料,試在適當的方格內加上 號,並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答案。歸納 比較 分析
假裝賢能 能力 共主 賢能之士 政權 發起戰爭 地位
禪讓制度 世襲制度
制度性質
公天下 家天下 公天下 家天下
選擇繼承人
的準則
品德和能力 血緣 品德和能力 血緣
制度優點
確保繼承人具備管治國家的
       繼承人明確,有助鞏固
制度缺點
或會有人以       的手段奪
取繼承權,無法達致禪讓的目的
無法確保繼承人是
可能會損害國家的發展
󶃲󲽍󰯨󲅲
17
1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II 商朝的建立
夏朝末年,君主
寵信美女妺
喜,荒廢政事,對百姓相當
殘暴。當時受封於商的眼見百姓非常痛苦,於是聯合各諸侯
攻打桀,最終在鳴條11打敗桀。商湯滅掉夏朝後,建立商朝
定都於
12
III 周朝的建立
商朝最後一個君主名叫
,他生活奢侈,終日與美女妲
玩樂。他設置「酒池肉林13
,利 炮烙
之刑殘害臣民;又大興
土木,興建華麗的宮殿供自己玩樂。紂更多次發動戰爭,導致
百姓生活困苦。
荒廢政事,沉迷酒色 暴虐成性,濫施酷刑
商紂暴政意想圖
後來,周族14領袖姬發聯合其他諸侯起兵攻打紂,並在牧
15打敗紂,紂最後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姬發滅商後,定都
16,建立周朝
11 今山西安邑縣。
12 今河南鄭州。
13 《史記》記載,紂以酒裝滿池子,又把肉懸掛在樹林裏,讓男女在樹林間赤裸追逐,
一邊玩樂一邊飲食。
14 周族原為居於渭水流域的部落,後來因躲避邊族入侵遷往岐山下的周原,此後勢力逐
漸強大。
15 今河南新鄉市附近。
16 今陝西西安市。
貴族革命
商湯祖先受封於商,
商湯以貴族身分成功
以武力滅夏建商,後
人因而將這場改朝換
代的戰爭稱為中國第
一次「貴族革命」。
《孟子》:「聞誅一夫
紂矣,未聞弒君也。
(語譯:只聽說周武王誅殺
了一個男人紂,沒聽說過他
謀害君主。)
孟子認為紂敗壞仁義,
已失去君王資格,因此,
武王伐紂不過是誅殺了
一個普通人,而非違反
君臣倫常的弒君行為。
炮烙之刑
相傳為商紂所創。先
以膏油塗滿銅柱,再
將銅柱架在炭火之
上。罪人在銅柱上行
走時,往往因銅柱太
熱或失平衡而掉往炭
火之中,最後被火活
活燒死。
18
中華民族
的演進歷程
禪讓制度:共主以德行才幹作為
選擇繼承人的標準,典型例子是
堯舜禪讓
共主制度:人口聚居組成部落
多個部落組成部落聯盟,並推舉
出領袖
共主 民族融合:部落領袖黃帝打敗炎帝和蚩
尤,成為中原一帶部落的共主。中原不
同地域的部落組成華夏民族,成為中華
民族的基礎
國家概念
的形成:
三代
朝建立:禹成為共主後,建立
夏朝。禹的兒子啟成為夏朝第二
任君主,王朝自此以世襲制度取
代禪讓制度
商朝建立:湯是夏朝的貴族。夏朝末年
桀無道,湯聯合其他諸侯伐桀,推翻桀
的統治,建立商朝
周朝建立:姬發是商朝周族領袖。商朝
末任君主紂殘暴不仁、殘害忠良。姬發
聯同其他諸侯打敗紂,建立周朝
中國的
遠古文明
生產方式:漁獵、
集,糧食供應不穩定
製作器具:較粗糙的
石器
考古發現:元謀人、
藍田人、北京人
生活方式:經常遷徙
生產方式:耕種、畜牧,
糧食供應穩定
製作器具:較精細的石
器、陶器和玉器
文化代表:仰韶文化、
渚文化、幾何印紋陶文
化、紅山文化
生活方式:定居一處
舊石器
時代
新石器
時代
19
1
1. 以下文物是來自哪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試寫出該文化遺址的名稱,並簡述判斷依據。
作答指引:這件文物與哪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工藝特點相似?
玉器
文化遺址名稱:
判斷依據:
2. 以下文字描述的是哪種制度?
人類進入氏族社會,形成不同部落。各部落為了生存空間而發動戰爭,最
強大的部落領袖會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3. 以下哪項描述是正確的?
A. 中國自炎帝起,開始實行禪讓制度。
B. 禹因治水有功,成為堯之後的共主。
C. 黃帝傳位給堯的行為,體現了禪讓制度的優點。
D. 黃帝打敗了蚩尤,成為共主。
4. 試判斷以下人物所屬的時代,並將名字填入最適當的空格內。
湯 舜 姬發 堯 紂 炎帝 桀 啟 蚩尤 黃帝
傳疑時代 夏朝 商朝 周朝
20
西
2
《詩經•小雅•北山》(節錄)
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語譯:
普天之下,沒有不是天子的土地;中原直到邊疆的土
地上,沒有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周天子封宗室功臣為諸侯,
再將土地分給他們。宗室
臣掌握了受封土地的軍政財
大權,這種做法怎樣有助
室統治全國?
《詩經》作品描述了周朝的
政治和社會面貌。從〈北
山〉的內容中,你能指出周
天子的權力和地位嗎?
你們要協助我好好
管治地方。
諸侯
周天子
諸侯
諸侯
諸侯
21
2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封建制度概說
I 封建制度的背景
封建即「封土建國」,是古代一種政治制度。封建是天子
將王畿
1以外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分給宗室功臣,宗室功
臣建立附屬國,以鞏固天子統治,並協助天子管治地方。
周朝曾實行兩次封建,藉此加強周室的統治,維繫周室
權威。
西周的兩次封建
周武王滅商後,推行第一次封建,鞏固周室統治。
西周的第一次封建
實施者 目標 措施
安撫商朝
遺民2
分封商紂兒子武庚於殷,管理商朝遺民,減
低他們對周的反抗心理
監控商朝
遺民
分封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於殷的西邊地方,
合稱「三監」
籠絡宗室
功臣
分封土地給宗室、功臣、部落首領等,籠絡他
們支持周室的統治
周武王死後,兒子成王年幼繼位,由武王弟弟周公輔政。管叔、蔡叔對此不滿,聯合武庚和一
部落作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平亂後,推行第二次封建。
西周的第二次封建
實施者 目標 措施
加強東部
管治 營建東都洛邑,方便周室管治東部地區
監控商朝
遺民
將參與三監之亂的商朝遺民遷往洛邑,方便監
鞏固周室
統治
重新分封七十多個諸侯,並將諸侯國分封在重
要地區
1 天子都城及附近的土地,由天子直接管治的地方。
2 原由商朝統治的人民。
甚麼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
如何鞏固周室的統治?
22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II 封建制度的內容
周公攝政後,為了鞏固周室統治,進一步完善封建制度
這些制度奠定了周朝百年的興盛。封建制度體現了周天子與諸
侯間上下級的關係,並反映出周天子的絕對權威和實力。
1.
天子按五級爵位分封諸侯,
各級諸侯直接聽命於周天子。
2. 封地
周天子直接管轄王畿,並將餘下土地分封給各級諸
侯,稱為封國。周天子王畿的面積大於一眾封國,諸侯爵位愈
高,封國面積愈大。諸侯可把部分封地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
再把部分封地分封給士。諸侯、卿大夫、士屬於貴族階級,士
以下則是平民。
3. 職責
周天子為天下宗主,須定期前往各封國視察政情,
稱「巡狩
」。遇到邊族侵襲或諸侯國發生內亂時,周天子有責
任保護諸侯國和協助調解。
諸侯須定期朝覲
進見)周天子,以及負起納貢(進獻貢
品)、從征(應號召派兵出征)、勤王(天子有難時出兵
援)等職責。假如諸侯沒有履行職責,周天子可懲治諸侯。
而諸侯之下的每一級都須對上一級承擔納貢、服役或從征
職責。
封建制度示意圖
傅樂成《中國通史》
「每一級封君,要
上級稱臣,並履行若
干方面的義務;但
他自己的封土而言
他是經濟上的地主
政治上的世襲統治者
在他的封土內擁有最
高的權力,內政幾乎
完全獨立。」
命卿
天子按制任命諸侯的卿
大夫。公、侯設三卿
均由天子任命;伯設三
卿,其中兩個由天子任
命;子、男設二卿,其
中一個由天子任命。
軍隊數量
周天子擁有六軍
75000);公、侯
有三軍(37500人)
伯有二軍25000
人);子、男有一軍
12500人)。
命卿數目和軍隊人數的規
,怎樣鞏固周天子的統
治?試與同學討論。
23
2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III 鞏固封建制度的輔助制度
為有效維繫封建制度,周朝制定了一些相關的輔助制度,
以進一步嚴格劃分社會階級,鞏固周室,延續西周的管治。
1.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配合封建制度的一種血緣繼承制度。家族中
長子(元配所生的長子)世襲父位,其餘嫡子和
子(非元配
所生的兒子)分封次一級的權位。嫡長子為大宗,其餘諸子為
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
宗法制度以嫡庶長幼區分貴族等級,確立各級的權力和
地位,能避免各階級因繼承問題而產生紛爭,有助維繫家族以
至社會的穩定
嫡庶有別
我母親是父親的元配,
我是父親的首個孩子。
父親過身後,我按宗法
制度繼承父親的諸侯地
位和所有財產。我死
後,我的嫡長子會繼承
我的一切,其他兒子的
地位則會降一級。
我母親是父親的妾侍
父親過身後,按宗法制
度我會成為卿大夫。
陽是我的大宗,我為小
宗,因此我必須服從子
陽。我的嫡長子會繼承
我的一切,其他兒子地
位則會降一級。
諸侯甲的兒子
子陽
諸侯甲的兒子
子楚
1. 根據以上資料,試圈出正確的答案。理解 判斷
子陽是諸侯甲的 嫡長子 / 庶子 ,因此可繼承為諸侯;子楚則是諸侯甲的 嫡長子 / 庶子
按照宗法制度,子陽元配所生長子會成為 諸侯 / 卿大夫 ,是其餘諸子的 大宗 / 小宗 。子楚
元配所生的次子會成為 卿大夫 / ,是子楚嫡長子的 大宗 / 小宗
2. 參考以上資料,你認為宗法制度有甚麼好處?試在適當的方格內加上 號。(可選多於
一項)判斷
抵禦邊族入侵 鞏固西周統治 穩定社會秩序
穩定封建秩序 增強諸侯勢力 避免引起權力鬥爭
󶚞󱽻󰯨󲅲
24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宗法制度示意圖
2. 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具教化作用,規定了天子、諸侯、卿
大夫和士必須按相應地位在祭祀婚嫁喪葬日常飲食等儀
式中採用相應的禮儀樂舞用具,藉此加強貴賤和階級的分
別,維持社會秩序。
資料 1 西周三種禮器
樂器克鎛(左)、食器毛公鼎(中)和酒器伯豊(右)
3. 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3是一種田地分配方式
西周時只有貴族能擁有土地。貴族將土地分為
私田,私田分配給平民耕作,產出歸該民戶
所有;公田則由平民共同耕作,產出作為賦稅上
繳貴族。此制度能保障農業生產,確保貴族收入
和平民生計,促進經濟發展。
3 近代有學者懷疑井田制度可能只是一種理想化的制度,並不曾真正推行;但也有學者
提出即使井田制度非真實存在,西周時期亦確實曾推行農民按特定形式共同耕作的
制度。
大宗與小宗的關係
天子是天下的絕對大
宗,其他各級諸侯貴族
的大小宗關係則是相對
而言。例如諸侯既是天
子的小宗,也是卿大夫
的大宗。
嫡長子(大宗)擁有繼
承父親爵位、主持宗
廟祭祀和財產繼承的
權利。
資料 2 井田制度示意圖
25
2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IV 封建制度的作用
1. 確立天子地位
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是天下宗主,諸侯、
卿大夫、士和平民均從屬於他。天子擁有比諸侯更優厚的土地
資源軍力,當諸侯沒有履行職責時,天子有權懲治他們,由
此確立了天子最高的管治地位,並約束了諸侯的權力。
2. 鞏固周室統治
周朝以前,各部落與共主的關係比較疏遠
周天子將宗室功臣分封到全國各地,建立封國,可藉此管治全
國各地,增強地方與中央的連繫,確保周室對全國的統治。
3. 穩定社會發展
封建制度嚴格劃分社會階級,宗法制度規
定了社會階級的繼承方式,禮樂制度則加強了社會各階層尊卑
貴賤的分別。這些制度有助減少階級之間的紛爭,穩定社會發
展。
封建制度與春秋戰國局面形成的關係
西周推行封建制度,以及相關的宗法制度、禮樂制度和井
田制度,旨在鞏固周室統治,但也直接影響了周朝的國祚
4
西周實行封建制度約二百七十多年間,由於社會環境不斷
改變,以致制度的弊端陸續出現,最終導致了春秋戰5王權衰
落、諸侯互相征伐的局面。
I 封建崩壞,周室衰微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寵信美女褒
,廢皇后申后和太子
姬宜臼
。申后父親申侯遂聯同犬戎
6殺死幽王,讓宜臼登上王
位,成為周平王。周平王涉嫌弒
父的犯上行為,違背了封建制
度講究嚴分階級尊卑的原則,周室權威因而在平王東遷7後大
降,再無力約束諸侯的行為。
4 王朝維持的時間
5 指周平王建立東周至秦統一全國的時期約為公元前 771– 221 。這段時期可劃
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代。
6 周朝時一支活躍於邊境西面的少數民族部落。
7 周平王登基後,鑑於鎬京經犬戎入侵後變得破落,遂東遷並定都於洛邑。周朝自此進
入東周年代。
封建制度的崩壞怎樣
導致東周的局面?
26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烽火戲諸侯」不足為信?
據《史記》記載,周幽王寵愛美女褒姒。褒姒不愛笑,幽王
便命人點燃烽火號召諸侯勤王,藉戲弄諸侯博取美人一笑。
諸侯得悉被戲弄,自此對幽王失去信任。因此,當申侯聯同
犬戎入侵鎬京時,幽王點燃烽火號召諸侯,卻沒有諸侯出手
相助。可是,歷史學家指出,現存烽火台遺址全始建於
朝,而且在漢朝以前沒有史籍記載此事,因此「烽火戲諸
侯」的故事可能只是後人編造的。
烽火台遺址
II 諸侯愈趨強大
封建制度下,諸侯的封地猶如一個獨立王國。一些管治有
方的諸侯,軍政實力直逼周天子。在周平王東遷、天子權威下
降的情況下,各個強大的諸侯割據8一方,甚至不聽從周天子的
命令,終導致春秋戰國局面的出現。
III 血緣關係趨淡
諸侯與周室原有的密切血緣和姻親關係,隨着時間推移而
變得淡薄疏離。諸侯由從前擁護周室轉變為追求自身封國的利
益,加上周室衰微,無力約束實力雄厚的諸侯,遂形成春秋戰
國的局面。
我是你堂姊的表
弟的表妹的堂兄
的外甥。
也太疏遠
了吧……
周天子
諸候
8 即分割佔據,意指佔據一方領土。
27
2
即「封土建國」,指天子
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
封給宗室功臣,建立附屬
國,協助天子管治地方
封建制度
爵位: 周天子分封諸侯
諸侯聽命於周天子
封地: 周天子親自管治王
畿,其餘土地分封
給諸侯
職責: 周天子須定期「巡
狩」,保護諸侯免
受邊族侵擾;諸
須定期朝覲天子
負起納貢、從征
勤王的責任
井田制度確立田地
分配方式
禮樂制度制定各階
級在儀式上的規格
確立天子地位
鞏固周室統治
穩定社會發展
宗法制度血緣繼承
制度
輔助制度
作用內容
定義
封建制度
與春秋戰國形成
的關係
周室與諸侯間的血緣關
係逐漸變得淡薄,諸侯
不再尊周天子為大宗
平王的弒父嫌疑破壞
嚴分尊卑的封建制
,導致周室權威下
封國猶如獨立王國
強大諸侯崛起,不聽
從周天子命令,導致
政局更加紛亂
封建崩壞
周室衰微
諸侯愈趨
強大
血緣關係
趨淡
28
1. 以下哪項有關諸侯的描述是正確的?
A. 爵位由庶子繼承 B. 獲封的土地稱為采邑
C. 協助周天子管轄王畿 D. 須定期向周天子納貢
2. 以下哪項不是封建制度的作用?
A. 穩定社會發展 B. 提高財政收入
C. 協助周天子管治全國 D. 確立周天子的最高管治地位
3. 試根據封建制度完成下圖。
王畿
封國
食田
納貢、
天子
卿大夫
平民
分封土地
4. 鄭伯的長子為妾所生,次子為元配所生。根據宗法制度,應由誰繼承鄭伯的權位和財產?
試加以解釋。
5. 以下哪項是制定禮樂制度的目的?
A. 節省平民開支 B. 展示崇尚鬼神的傳統
C. 明確區分社會尊卑階級 D. 彰顯周天子權威
6. 井田制度怎樣確保貴族和平民的收入?試加以解釋。
29
3
3
根據右圖所示,春
秋和戰國時期諸侯
對待天子的態度有
甚麼轉變?這個轉
變怎樣影響當時的
政局?
春秋時期政局意想圖 戰國時期政局意想圖
放心,我會吩咐其
他諸侯尊重你的!
滾開!
只要打敗
你,你十
座城池就
歸我!
周天子
周天子
整理自《左傳》、司馬遷《史記》、錢穆《國史大綱》
平王東遷後的政局
自周平王東遷後,王畿範圍不斷縮小
周平王駕崩,魯國諸侯不依禮前往奔喪
周桓
王聯合其他諸侯討伐對自己無禮的鄭國,結果周桓王被鄭
國將領射傷,大敗而回
魯國內亂,魯桓公弒兄自立,此後再沒有朝覲周天子
自周平王東遷
後,封建制度
還能發揮作用
嗎?天子與諸
侯間的關係出
現甚麼變化?
30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動盪的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771周平王東遷,中國進入東周時代。東周可分為
春秋戰國1兩段時期,以「三家分晉2」作為分界。
I 春秋時期
自東周起,周天子已變成有名無實的共主,無力約束諸侯
行為。諸侯間常有兼併爭奪,加上周邊民族入侵中原,令政局
十分混亂。當時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以霸主自居,他們提出
尊王攘
的口號,號召諸侯尊重周室,抵抗邊族,反對
權兼併,率領各諸侯國維持封建秩序。春秋時期出現了多個霸
主,包括著名的「春秋五霸3」。
邊族如何影響霸主霸業的發
展?
重點小提示
留意各邊族和霸主的分布
分析邊族與霸主的遠近
如何妨礙或有利霸主土地
的擴張
資料 1春秋霸主與邊族分布(約公元前 771 – 404 年)
1 東周在戰國期間(公元前 256 年)被秦所滅。
2 指公元前 453 年,晉國卿大夫韓、趙、魏三家以武力篡奪了晉侯的權位,瓜分晉國
公元前 403 年,韓、趙、魏獲周威烈王封為諸侯,正式成為獨立諸侯國。至此戰國時
代正式開始。
3 「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也有說法以吳王夫差取代楚莊王,或以越王勾踐取代宋襄公。
何謂春秋戰國時期?
31
3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II 戰國時期
進入戰國時期,周室地位已蕩然無存。諸侯自封為王,捨
棄「尊王攘夷」口號,並壯大自身力量,不斷發動戰爭來兼併
別國土地。經過多年兼併,諸侯國數目大減,形成「戰國
,七個實力最強大的諸
侯國互爭天下的局面。
你認為哪個諸侯國最具優勢?
重點小提示
留意諸國版圖面積和地理位置
分析土地資源對一國實力的影響
如糧食生產
資料 2 戰國七雄分布(約公元前 403 – 221 年)
春秋戰國變局特色
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失效、禮樂崩壞,政治、社會失去原
有的秩序。列國間的兼併戰爭愈趨激烈,社會動盪不安。在這
情勢下,各國為追求富強,迫切需要新思想、新制度來增強國
力,因而推動了當時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局出現了哪些重大轉變?
32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I 兼併戰爭不斷
春秋戰國戰爭大不同
泓水之戰
宋國和楚國均渴望稱霸,兩國在公元前638年展開
水之戰。雖然宋國兵力較弱,
但宋襄公以不合禮節為理由拒絕了趁楚軍渡河途中偷襲的建議。待楚軍完成列陣
兩軍才正式交戰。這場戰爭在一日內結束,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中箭受傷,楚軍
卻未有繼續追擊。此役過後,楚國聲勢大增。
長平之戰
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60年,歷時長達數月。秦首先用計謀令趙王
換上無能的將領;交戰時又假裝戰敗誘使趙軍被圍困。最終趙軍大敗,相傳約四十
多萬士兵被殺。趙國本為六國中較能抗衡強秦的國家,長平之戰後,趙國再無力抵
抗,長平之戰遂成為秦統一六國的關鍵戰役。
整理自傅樂成《中國通史》
1. 根據以上資料,試圈出及填上適當的答案。理解 判斷
戰爭 泓水之戰 長平之戰
時期 春秋 / 戰國 春秋 / 戰國
目標 爭奪霸權 / 消滅敵國 爭奪霸權 / 消滅敵國
歷時
形式 交戰過程依照 兵法 / 軍紀 / 禮節
進行
為求勝利,不惜使用有違 兵法 /
軍紀 / 禮節 的戰術
2. 根據以上資料,春秋和戰國時期戰爭規模的轉變會帶來甚麼影響?試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答
案。比較 分析
根據以上資料,由於戰爭目的改變,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相比春秋時期
以致破壞程度會 ,傷亡情況會較為 ,諸侯國的數目也因而
󶚞󱽻󰯨󲅲
33
3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1. 戰爭背景
 自周室衰微,封建制度逐漸失去穩定社會的功
能。春秋時期,霸主尚能制止列國間的兼併情況;但到了戰國
時期,諸侯以爭奪天下為目標,兼併戰爭的規模愈來愈大。
東周齊國殉馬坑
此殉馬坑位於山東淄博市,是春秋
末年齊景公墓的一部分。馬匹是
秋戰國時期重要的戰備資源,而此
殉馬坑共發掘出超過二百匹殉馬,
可見齊國當時軍力的雄厚。
齊國殉馬坑
2. 戰爭概況
 兼併戰爭由春秋延續至戰國,戰爭的目標、形
式、規模等方面都出現很大的轉變。
春秋戰國兼併戰爭的轉變
項目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戰爭目標 爭奪霸權為目標,戰後訂立盟約 吞併別國土地、消滅敵國為目標
作戰形式
參戰者主要為貴族,擔任將帥和士兵
車戰為主
戰爭中的約戰、列陣、決戰等行動都
依禮節進行
參戰者主要為平民,將帥多由貴族擔任
步兵騎兵為主
戰爭務求徹底消滅敵軍力量,為求勝利
會使用欺詐的策略
戰鬥規模 戰爭歷時多為數個時辰至一天
參戰士兵數目最多只達數萬
戰爭歷時可長達數月
參戰士兵數目多達數十萬
典型戰例 泓水之戰、城濮之戰 長平之戰
資料 3 春秋戰車復原模型
資料 4 戰國時期的青銅矛
資料 5 春秋戰國時期的常用武器
唐李白《古風•其
五十三》(節錄)
戰國何紛紛,
兵戈亂浮雲。
趙倚兩虎鬥,
晉為六卿分。
(語譯:戰國多麼紛亂,戰
亂如浮雲。趙國倚靠大將廉
、謀臣相如與六國抗
衡,曾經稱霸的晉國最終被
卿大夫瓜分。)
此詩描寫出戰國時期征
戰不休、政局混亂的情
況。
34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3. 戰爭影響
 在長久的兼併戰爭影響下,春秋戰國的國家數
目大減。弱小的國家相繼被吞併後,餘下的諸侯國實力相近。
其中秦國的實力不斷增強,最終成功消滅六國,統一全國。
II 厲行變法
1. 形成背景
 封建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失效,諸侯急需
一些新制度以維持管治。在這個戰爭不斷的時代,各國必須
國強兵才能在亂局中延續國祚,變法因而開始在各國盛行。
養士成風
「養士」是春秋戰國的一大特色。所謂養士,就是國君或貴族招攬
不同人才供養於府中,這些人稱為門客或食客。門客在主人有需要
時,須為主人出謀獻策、解決困難。國君或貴族招攬門客時,都會
放下尊貴的身分,謙遜地對待門客,藉此提升個人名聲,並贏取門
客的忠誠。戰國時期的齊國貴族孟嘗君便以廣招門客聞名天下,相
傳他門下有「食客三千」。
孟嘗君畫像(意想圖)
2. 變法概況
 自春秋時期起,已有諸侯推行變法。例如齊桓
重用管仲進行改革,因而成為春秋首位霸主。至戰國時
變法的風氣更盛。魏國重用李悝
推行變革、楚國任吳起進行
改革,使兩國國力大增;秦國重用商鞅
推行變法,大幅增強國
力,為秦滅六國奠下基礎。
資料 6 管仲畫像(意想圖) 資料 7 吳起畫像(意想圖)
在春秋戰國這個混亂的政
中,怎樣的變法能有效地增
加諸國國力?試與同學討
論。
35
3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秦國
商鞅變法
變法背景
秦國偏處西
實力一直較中原各國弱。秦孝公
了提升國力,頒布求賢令,招攬人才。
衞國的商鞅因求賢令前往秦國,獲秦孝公賞識。
在秦孝公支持下實行變法,史稱「商鞅變法」。
變法內容
範疇 變法重點 目標
政治 廢封建,行縣制:全國分為三十一個縣,由國家直接管治
廢除世卿世祿制:國君宗族無軍功者不得享有宗族特權
削弱貴族勢力,國君
緊握政權防止篡弒
法令 頒行新律令:制定嚴謹的律令,列明賞罰,貴族和平民都
要嚴格遵守
確保人民守法,整頓
社會治安
經濟
廢井田制:准許土地私有,農民向國家納稅
重農抑商:鼓勵農民墾荒;對商人徵收重稅
統一度量衡:國家製造標準量度器具,方便徵稅
提升農產量;增加國
家收入
軍事 獎勵軍功:任何人可按戰功授予爵位 鼓勵將士立下戰功,
增強兵力
變法成果
秦國經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為消滅六國奠下基礎。以
下是變法的主要成果:
打擊世襲貴族的權利,成功達到君主集權的目標
促進農業發展,充實國庫
人民守法,生活富足,穩定國家發展
提升軍隊作戰能力
資料 8 商鞅雕像
作法自斃
秦孝公死後,一眾權貴向繼位的秦惠文王誣告商鞅造反。商鞅連夜逃亡,企圖隱瞞身分投宿客棧
時,遭掌櫃拒絕。因商鞅制定的法令規定身分不明的人不可投宿客棧,否則客棧主人會被判死刑。
商鞅感慨道:「我制定的法令竟害了自己!」後人便以作法自斃一語比喻自作自受。
整理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36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徙木示信
商鞅
怎樣才能讓百姓相
信我令出必行呢?
1 2
搬塊木就賞十兩黃金?只有
傻子才會相信這道政令。
商鞅才到秦國不久,
我們憑甚麼相信他?
秦孝公任命商鞅推行變法。商鞅擔心百姓不遵行他所
頒布的新法,正苦思方法讓百姓相信朝廷執行新法的
決心。
於是,商鞅在南門貼出告示,表示只要有人將南門這
根木頭搬到北門,便可獲十兩黃金。可是,沒有百姓
相信朝廷。
3
嘩!真的有人
去抬啊!
4
朝廷果然說
到做到!
商鞅果然信
守承諾!
後來,商鞅將賞金增至五十兩。不久便有個壯漢去搬
這根木頭。當壯漢成功把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後,商
鞅即履行諾言,賞他黃金五十兩。
經過徙木賞金一事後,百姓知道商鞅是個令出必行的
,因此不再懷疑他頒布的新法。新令得到官民的遵
行,秦國國力因而大增。
整理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1. 根據以上資料,商鞅讓人們把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的目的是甚麼?試在適當的方格加上
號。(可選多於一項)理解 判斷
增加百姓收入 鼓勵百姓勞動
建立言出必行的形象 確保新法能順利推行
2. 就個人層面而言,你認為言出必行為甚麼這麼重要?試加以說明。解釋 說明
作答指引:假如沒有做到言出必行,會為人際關係帶來甚麼後果?
󰣇󰢜󲪜󶠿
37
3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III 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求變的時代,加上封建制度失效
社會階級對人民的束縛減少,社會學術自由風氣大盛,各種學
派因而興起。後世將這個學術思想百家齊放的盛況稱為「百家
爭鳴」。
1. 形成原因
i. 政治方面
諸侯追求富國強兵的方法,於是積極招攬人才
容許知識分子提出不同學說。這鼓勵了有志之士四出宣揚個人
學說,希望可藉學問獲得諸侯賞識,成為卿相4,並改變當時動
盪不安的時局。這種情況促進了當時學術研究的風氣,各學派
相繼形成,營造出自由的學術氣氛。
下學宮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於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設
立的國立高等學府,匯集天下不同派別的知識分子前往講
學。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百家諸子都曾在此講學
和辯論,充分體現出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自由的風氣。
稷下學宮遺址碑
ii. 社會方面
西周時期,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隨着封建制
度失效,部分沒落貴族為了生計,選擇以傳授知識為生,從而
令平民也可接受教育。民間教育的普及造就大量人才出現,也
促進了民間學術研究的風氣,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只有如春秋戰國這樣的亂
世,才能孕育出百家爭鳴的
況。」你認同這個說法
嗎?試與同學討論。
4 高級官吏的統稱。
春秋戰國是中國有史以來
學術思想發展最自由、
蓬勃的年代。而這種自由
的學術氛圍,隨着秦始皇
統一中國而結束。
38
遠古 西周 春秋戰國
iii. 經濟方面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因經濟改革令經
濟水平有所提升。人民生活安穩,因此有空閒鑽研學
問。此外,列國間商貿頻繁,促使各國修築道路方便
通商。這些建設同時方便知識分子周遊列國,宣揚學
說,也推動了各國的學術交流,令春秋戰國時期出現
學術思想百花齊放的景況。
2. 學派概說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著名思想家和
學說,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影響最大。
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力最大的學派
學派 代表人物 學說重點
儒家 孔子、孟子 以「仁」為道德思想中心,主張施行仁政
提倡「以民為本」的治國之道,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
墨家 墨子 反對列國間的軍事擴張,經濟上主張節儉
道家 老子、莊子 強調順應自然,追求個人精神上的自由和滿足
法家 韓非 提倡富國強兵之道,主張嚴格執行法令以管治國家
儒墨之爭
春秋戰國時期,儒、墨兩家都是對當時政局社會影響
甚深的學派,兩家在思想主張上頗為不同。墨家反對
儒家親疏有別的愛(指先愛自己的親人,再推及至愛
他人),提出兼愛天下
平等的愛,愛別人的父母
猶如愛自己的父母。墨家認為只要眾人都做到兼愛天
下,便能結束戰爭,社會也會變得更和諧。
愛是有親疏
之別的!
兼愛天下才能
結束戰爭!
資料 9 仇英《孔子聖跡圖》(局部)
描繪儒家創始人孔子乘坐牛車周遊列國
39
3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始於周平王東遷,終於三
家分晉
周天子已成有名無實的共
主,強大諸侯成為霸主,
形成霸政
霸主提出「尊王攘夷」口
號,維持諸國秩序
諸侯以成為霸主為目標
始於三家分晉,終於秦統
一全國
諸侯捨棄「尊王攘夷」口
號,列國陷入混戰
列國以攻城滅國、統一全
國為目標
秦相繼消滅周室和六國,
統一全國
春秋戰國變局特色
兼併戰爭不休
-
背景:周室衰微,封建制度崩壞
-
概況:
項目 春秋 戰國
戰爭目標 爭霸 攻城滅國
軍隊組成 貴族 平民
戰爭規模 較小 較大
-
影響:春秋戰國列國數目持續減
少,形成戰國七雄局面,最後由秦
統一全國
厲行變法
-
背景:西周制度崩壞,列國失去秩
序。諸國為生存而追求富國強兵之
道,因而進行改革變法
-
概況:變法之風始於春秋,盛於戰
國。各國通過變法變得強大,尤其
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更為秦統一六
國奠下堅實基礎
百家爭鳴
-
形成原因:諸侯為求富國強兵,爭
相招攬人才,加上平民教育普及,
推動有識之士研究並宣揚學說。經
濟水平提升和交通運輸便利也促進
了學術思想發展
-
概況:學派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儒
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40
1. 春秋時期諸侯間的兼併戰爭主要以甚麼為目標?
2. 以下哪項不是春秋與戰國時期兼併戰爭的不同之處?
A.
B.
C.
D.
春秋
作戰時講究禮節
將士數目最多約數萬
耗時數十天結束
車戰為主
戰國
作戰時會使用詐術
將士數目可達數十萬
一般一天內便結束
步兵、騎兵戰為主
3. 以下哪項不是列國推行改革變法的原因?
A. 延續國祚 B. 統一全國
C. 追求國富兵強 D. 推翻西周制度
4. 商鞅變法的措施達致了甚麼成果?試將變法措施和相關的成果用直線連起來。
措施 成果
制定嚴謹律令 •• 加強君主集權
以戰功授爵 ••
方便國家徵稅,增加收入
廢除井田制度 ••
人民勇於為國打仗,提升軍隊戰鬥力
行縣制 ••
促進農業發展,充實國庫
統一度量衡 ••
百姓守法,改善治安
5. 以下哪項是對百家爭鳴形成原因的正確描述?
A. 經濟水平提升,百姓有餘暇鑽研學問。
B. 天子以卿相之位招攬人才,吸引知識分子四出宣揚學說。
C. 諸侯希望藉一家學說富國強兵,鼓勵學術深入發展。
D. 貴族之間興起學術研究風氣,積極創立學說。
41
春秋戰國是一個紛亂動盪的時代,也是一
個思想人心急劇轉變的時代。這段時期出
現了許多為今人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他們
的生平事跡正可反映出春秋戰國的時代特
色。
I 生平事跡
思想家檔案
試從圖書館或互聯網搜集有關孔子的資料,完成以下生平檔案。認知
姓名:孔丘,字 活躍年代:春秋末年
祖籍: ,後移居魯國
身分: 家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孔子、「至聖先師」
簡歷:
家族為沒落貴族,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困苦
早年一邊努力謀生,一邊刻苦學習;後以博學在貴族之間
聞名
二十三歲開始講學授徒
跟齊國 論政獲賞識,但因齊國大臣加害而離開齊國,返回魯國
出任魯國 掌理國政。 荒廢政務後,便辭官周遊列國,
處宣揚個人學說
周遊列國四十多年,始終不獲重用
晚年專注著書和講學,於魯國終老
󶚞󱽻󵾙󵂨
42
逆境自強
孔子應楚昭王之邀前往楚國。陳、蔡兩國擔心孔子得楚昭王重
用後會損害兩國利益,因而派兵將孔子與弟子圍困在荒野。孔
子與弟子糧食斷絕,弟子既饑餓,又不安,孔子卻安然地繼續
向弟子講學和研習禮樂。
弟子認為孔子的學說既然是正確的,便不應落得現在這個下
場。面對弟子的疑惑,孔子耐心地向他們解釋道:「賢能是個
人資質,獲得賞識與否則是際遇。努力學習不是為了得到重
用,而是為了在艱難時不困惑,在憂患時不會意志消沉。君子
努力學習,注意個人修養,遇上適當時機便可一展所長。」
孔子
整理自韓嬰《韓詩外傳》、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1. 參考以上資料,你認為孔子前往楚國的原因是甚麼?試在適當的方格內加上號。理解 推斷
宣傳學說,游說國君 向楚國提供陳、蔡兩國的情報
遊覽楚國,增廣見聞 參加楚國的祭祀儀式
2. 根據以上資料,孔子怎樣面對被困荒野的處境?試在適當的方格內加上號。理解 判斷
聽弟子勸告,向別國求助 無懼困難,奮力抵抗
堅守信念,安然面對 急忙思考對策,扭轉 困境
3. 根據以上資料,你是否認同孔子開導弟子的說話?試加以解釋。理解 解釋
作答指引:你認為學習是為了甚麼?孔子所說的學習態度和你所認為的相同嗎?
󰣇󰢜󲪜󶠿
II 從孔子生平看春秋的時代特色
孔子遠祖是殷商王室,可是傳至
孔子一代時已屬沒落貴族,要
事勞力工作為生。
生平事跡
1. 貴族沒落
春秋時期周室地位衰微
諸侯為加強對國家的管治,刻意削弱國內
貴族勢力,加上一些諸侯國被吞併,不少
貴族因而淪為平民
時代特色
43
孔子向學生傳授知識,他主張
「有教無類1」,因此教導不少
出身貧寒的學生,部分學生在
跟隨孔子學習後,獲得官職。
孔子創立儒家,門徒多達三千
雖然儒學不為春秋戰國國君所
用,卻對後世影響深遠,更成為
中華文化重要的部分。
生平事跡
2. 教育普及
春秋以前,知識一直掌握
在貴族手中。至春秋時期,部分沒落貴族
傳授知識為生,平民得到接受教育的機
會,部分更藉個人學識得到諸侯的賞識
成為卿相。
3. 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政局動
盪,知識分子因而提出各種挽救時局的主
張。他們或四出游說,或創立學說,或
徒講學,多個學派相繼出現,形成百家爭
鳴的局面。
時代特色
I 生平事跡
諸侯檔案
試從圖書館或互聯網搜集有關勾踐的資料,完成以下的生平檔案。認知
姓名:勾踐,也寫作句踐、鳩
活躍年代:春秋末年
祖籍:越國 身分:越王、春秋霸主
簡歷:
春秋末年,勾踐打敗侵犯越國的吳王      ,吳王因此戰
兩年後,繼任的吳王      攻打越國,在     
擊敗越軍,勾踐淪為吳國俘虜
勾踐在吳國受盡屈辱,最終取得吳王信任,獲放還越國
勾踐回越國後,在大臣     和     的輔助下專心治理國家,國力大增
勾踐乘吳王率領精兵北上參與        時,率軍攻打吳國。吳國大敗,國力
從此不振
數年後,勾踐再次出兵,一舉消滅吳國,並乘勢北上召開會盟,成為春秋最後一位
霸主
󶚞󱽻󵾙󵂨
1 意指不論家世如何,任何人都可接受教育。
44
勾踐並沒有「臥薪嘗膽」?
相傳勾踐獲吳王赦免返回越國後,為了提醒自己
被打敗的恥辱,便「臥薪嘗膽」
睡在粗糙的
柴草上、把苦膽掛起,坐臥時抬頭舔嘗膽的苦
味。事實上,史書只記載他「嘗膽」的事。「臥
薪嘗膽」這個詞語最早見於北宋文學家蘇軾的
《擬孫權答曹操書》,用來描述三國時的孫權。
後來的文學作品把「臥薪嘗膽」套用到勾踐身
上,描繪他以艱苦的生活環境激勵自己。由此可
知,「臥薪嘗膽」只是後人對勾踐的想像
勾踐,你絕不可忘記
被吳王滅國的恥辱!
臥薪嘗膽意想圖
II 從勾踐生平看春秋的時代特色
越王勾踐滅吳後,乘勢北上召開
會盟。當時周天子派出使者賞賜
勾踐
3,公開承認越王的霸主
地位。之後,勾踐將吳國侵吞了
的土地歸還諸國,擔起維持列國
秩序的責任。
踐曾兩次攻打吳國:首次是乘
王夫差北上參與會盟、國防空
虛而發動攻擊;第二次更消滅了
吳國。勾踐憑着強大實力,成
霸主。
生平事跡
1. 霸主當政
春秋時期,強大的諸侯
成為霸主,以「尊王攘夷」為口號領導
各國,維持諸侯間的秩序。霸主會召開
會盟2確認霸主地位,周天子也會賞賜霸
主,承認霸主的地位。
2. 兼併加劇
春秋晚期,兼併戰爭不斷,
諸侯國數目大減。當時強大的諸侯不惜在
戰爭中使用詐術,或是兼併別國土地,以
求稱霸。
時代特色
2 諸侯會面和結盟的儀式。
3 周天子祭祀太廟時的豬肉。賞賜胙肉是周天子承認諸侯霸主地位的一種行為。
45
I 生平事跡
外交家檔案
試從圖書館或互聯網搜集有關蘇秦的資料,完成以下的生平檔案。認知
姓名:蘇秦
活躍年代:戰國末年
祖籍:周王畿洛邑
身分:著名     家,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的相國4
簡歷:
生於農民家庭,曾跟隨      學習縱橫之學
以     策略游說秦惠文王,但失敗而回。苦讀一年後再次出遊
以聯合六國抗秦的     策略贏得     賞識,之後成功游說趙、韓、魏
齊、楚組成聯盟,出任      ,並獲六國封為相國
在六國建立聯盟後,秦國十五年內未有東侵
󶚞󱽻󵾙󵂨
蘇秦刺股
蘇秦遠赴秦國游說秦王失敗後,耗盡了所有錢
財,十分落魄。蘇秦回到家中,家人因為他的
失敗而對他十分冷淡,於是他發憤讀書。在讀
書感到困倦時,蘇秦用利器刺自己的大腿以驅
趕睡意,即使血流不止也毫不在意。經過一年
的刻苦學習,蘇秦學有所成,最終成功游說六
國,更獲封為相國,地位尊貴。本來冷待他的
家人也因此改變態度,對他十分恭敬。
整理自劉向《戰國策》
我一定要再努力
下次出遊務必成
功,衣錦榮歸!
蘇秦刺股意想圖
蘇秦家人對他態度的轉變
反映了戰國時期的甚麼社會
特色?試與同學討論。
4 官職名稱,為百官之長,負責輔助國君處理政務。
46
II 從蘇秦生平看戰國的時代特色
蘇秦出身農民家庭,卻以成為卿
相為目標。他憑藉個人識見和辯
才,幾經挫折,終以平民的身分
得到六國賞識,成為六國相國
蘇秦是著名縱橫家,以合縱策略
成功游說六國結盟。他遊走各
國,以相國身分主導六國的外
交政策,影響了戰國十多年的
政局。
生平事跡
1. 出現布衣
5
卿相 
戰國時兼併戰爭頻
繁,各國為免被別國吞併,設法增強
力,因此用人不問出身,廣泛招攬人才。
不少平民知識分子四出宣揚個人學說,成
功得到諸侯賞識,成為卿相。
2. 外交活動頻繁
 戰國時期,外交活動相
當頻繁,各國會利用不同的外交策略,以
達到增強國力或兼併別國的目的縱橫家
講究謀略,擅長游說,可說是戰國時期外
交家的代表。
時代特色
I 生平事跡
刺客檔案
試從圖書館或互聯網搜集有關荊軻的資料,完成以下生平檔案。認知
姓名:
活躍年代:戰國末年
祖籍: ,後遷居燕國 身分:遊俠
簡歷:
燕太子丹深怕秦國會攻打燕國,因而打算尋找智勇雙全的人對
付秦王 。燕國隱士 向太子丹引薦荊軻
荊軻奉太子丹之命行刺秦王
軻在秦國大殿晉見秦王,在展示 地圖時,抓出藏在地圖末的
刺秦王
荊軻行刺失敗,被秦王所傷,再被侍衞所殺,死於秦國大殿
󶚞󱽻󵾙󵂨
5 由於古代平民只能穿麻布製成的衣服,因此「布衣」一詞後來成為平民的代稱。
47
知恩圖報的荊軻
荊軻得到燕太子丹的隆重禮遇,獲贈金銀財
寶、美女馬車,更被任為上卿。荊軻為了報答
太子丹,明知有去無回,仍答應為太子丹刺殺
秦王。最後,荊軻慘死秦國大殿上。
秦王 荊軻
我失先機,否則
哪會被你所擒!
整理自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
1. 根據以上資料,荊軻為甚麼要刺殺秦王?試在適當的方格內加上 號。理解 判斷
不滿秦王施行暴政 回報太子丹的恩情 為太子丹報仇
2. 你是否認同荊軻為了賞識自己的人而付出性命的行為?試表達你的看法。發表意見
作答指引:你認為報恩還是保全性命更重要?有其他方法報答賞識自己的人嗎?
󰣇󰢜󲪜󶠿
II 從荊軻生平看戰國的時代特色
荊軻受燕太子丹禮待,明知大有
機會被殺,仍甘願為保全燕國而
行刺秦王,以報答太子丹的賞
識。這種重承諾忠義的舉動,正
是遊俠的典型。
燕太子丹招攬智勇雙全的荊軻為
門客,並賞賜他金銀財寶和官
職,藉以獲得荊軻的效忠。最後
荊軻肩負起門客的責任,為太子
丹行刺秦王。
生平事跡
1. 遊俠風氣盛行
戰國時期政局動盪,
社會失去秩序,人民飽受欺壓。當時一些
武藝高強、堅守正義、視保護弱小為己任
遊俠開始遊走各國。這些遊俠往往願意
為承諾和忠義而犧牲性命。
2. 養士風氣盛行 
此風氣始自春秋,盛於
戰國。當時國君貴族為鞏固勢力,多招攬
人才供養在家中,稱為門客。門客須為主
人獻計出力,助主人解決問題。
時代特色
48
1
多元一體的
中國遠古
文化
舊石器時代:主要以採集、捕獵維生,經常遷徙
新石器時代:主要以耕種、畜牧維生,聚居一處
從舊石器時
代進入新石
器時代
黃河流域的文化:仰韶文化
長江流域的文化:良渚文化
珠江流域的文化:幾何印紋陶文化
遼河流域的文化:紅山文化
新石器時代
文化
國家概念的
形成
禹建立夏朝,傳位予兒子啟,以世襲制度取代禪
讓制度
中國的管治由公天下進入家天下
夏朝的建立
夏末君主桀無道,被商湯所殺
商湯建立商朝,定都於亳
商朝的建立
商末君主紂無道,被周族領袖姬 發所殺
姬發建立中國首個封建王朝
周朝,定都於鎬
周朝的建立
中華民族的
演進歷程
傳疑時代出現的制度
由氏族發展成部落,再發展成部落聯盟,並推舉
共主為首領
共主制度
共主以賢能作為甄選繼承人的標準
著名例子:堯舜禪讓
禪讓制度
黃帝成為中原最強大的部落聯盟共主,形成華夏
民族的雛型
中原文化成為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華夏民族的
誕生
49
3
動盪的春秋
戰國時期
周天子成為有名無實的共主,諸侯渴求成為霸主
春秋時期
周室地位蕩然無存 各諸侯紛紛自封為王
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
變局特色
背景:周室衰微,列國兼併 情況愈演愈烈
概況:戰爭規 模愈來愈大,目標由爭霸演變 為攻
城滅國
影響:國家數目 銳減,最後 秦滅六國統一全國
兼併戰爭
不斷
背景:各國追求富強,以延續國祚
概況:以郡縣制取代分封,以軍功爵制取代貴族
世襲制,以土地私有取代井田制
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成功,為統一六國奠下基礎
厲行變法
百家爭鳴
形成背景:諸國渴求賢才、平民教育普及、經濟
水平提升、交通運輸便利
學派概況:以儒、墨、道、法四家最具影響力
2
封建制度與
春秋戰國局面
形成的關係
周平王涉嫌弒父,破壞了封建制度,周室權威大降
封建崩壞
周室衰微
諸侯愈趨
強大 侯軍政實力直逼周天子,形成諸侯割據局面
諸侯與周室的血緣和姻親關係隨時間推移而變得淡
薄,諸侯由從前擁護周室變為追求 自身封國的利益
血緣關係
趨淡
封建制度
概說
爵位:諸侯分為公、侯、 伯、子、男五級爵位
封地:按諸侯爵位等級分封土地
職責:天子要定期巡狩;諸侯要朝覲 、納貢等
西周初年實行兩次封建,加強周室統治
封建制度的
內容
封建制度的
背景
確立天子地位 鞏固周室統治
穩定社會發展
封建制度的
作用
宗法制度 禮樂制度 井田制度
封建制度的
輔助制度
50
1. 資料一:
1除了擁有共主的名義,他在政治經濟上的實權,其實不比諸侯大多少,這還是初期的
情形。後來諸侯國公然
令,
1
有時
更須受諸侯庇護,甚至以爵位籠絡諸侯國內僭
越階級的卿大夫。王室的威信,自然也隨之以盡
整理自傅樂成《中國通史》
(a) 資料一中的1代表甚麼身分的人物? 1分)
(b) 根據資料一,封建制度能否有效鞏固周室地位?試加以說明。 5分)
作答指引:
i. 封建制度對天子和諸侯有甚麼規限,以鞏固周室的地位?
ii. 根據資料一,判斷封建制度是否仍能發揮功用。
封建制度 / 不能 有效鞏固周室地位。封建制度下,周天子是 ,理應擁
有比諸侯更雄厚的            ,諸侯須 天子的命令。而根
據資料一,諸侯
      ,天子則
可見封建制度
c) 根據資料一,試分析天子地位改變如何導致春秋戰國局面的形成。 5分)
作答指引:
i. 天子地位改變後產生了甚麼問題?
ii. 春秋戰國的局面是怎樣的?這與i.所涉及的問題有甚麼關係?
根據資料一,天子地位 ,失去 ,無力
因此出現春秋戰國 的局面。此外,資料一提及
,可見諸侯勢力
,容易割據一方,以致出現春秋戰國
的局面。
51
2. 資料一:
我名叫 1 ,衞國人。在衞國和魏國都不獲
重用,得悉 2 頒布了求賢令後,我決定前
往秦國。我向 2 建議了一系列富國強兵之
策,獲得他的賞識,更任命我為左庶長,在秦
國推行變法
資料二:
戰國初期,算是「七雄」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它的政治出了常軌,大權落在亂臣
秦內亂,多次討伐,並侵佔了
秋時
秦穆公
奪得的土地
秦國
更進一
的發展,還有待一個來
國的貴族推動
整理自張蔭麟《中國史綱》
資料三:
法推行十
年,
秦國
民都感到高興。
秦國
內人人看到路上有失物,都不會據為己有,
山林
沒有盜匪,家家戶戶豐衣足食,生活富足。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而不敢私下
,全國大治
整理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a) 資料一中的12分別代表哪些人物?試在適當空格內填上正確的人名。 2分)
代號
12
人物名稱
(b) 根據資料二,秦國為甚麼要推行變法?試加以說明。 3分)
作答指引:
i. 根據資料二,戰國初期秦國面對甚麼問題?
ii. 推行變法與這些問題有甚麼關係?
根據資料二,秦國推行變法前,對內有
的問題,對外則有 的問題。因此,秦國
迫切地需要推行變法,才能
52
(c) 1推行的變法,怎樣帶來了資料三中的成果?試就個人所知,舉出兩項相關的變法措
施,加以解釋。 6分)
作答指引:
i. 先將資料三內的成果分成不同類別,如社會、經濟和軍事方面。
ii. 因應 i.所分的類別,判斷變法中哪些措施促成相關成果,然後加以解釋。
首先, 在 法令 / 經濟 / 軍事 方面實行
這令秦國 ,因此促成資料三所提到
的成果。
此外,他在 法令 / 經濟 / 軍事 方面實行
這令秦國 ,因此促成資料三所提到
的成果。
53
中華民族始祖之一
炎帝
相傳炎帝是黃帝同父異母的兄弟。炎帝部落居於姜水一帶(今
西寶雞市一帶),是當時的氏族部落首領。相傳炎帝對中國文明
發展貢獻甚大,他創立刀耕火種法,又曾嚐百草,發明草藥治
病,他更首創「日中為市」,讓人民有一個以物易物、各取所需
的交易場所。
後來,炎帝與黃帝部落發生衝突,最後在阪泉被黃帝擊敗。黃帝
併合了炎帝部落後,黃炎兩部落合力擊敗蚩尤,並控制了中原一
帶。因此,炎帝跟黃帝同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炎帝畫像(意想圖)
你認為炎帝哪項貢獻對後世的影響較大?為甚麼?
有所作為的暴君
商紂
商紂(約公元前1105–1045年)是商朝最後一任君
主,當時稱號為帝辛,「紂」是周人給予帝辛的貶
稱。商紂繼位之前,商朝已經歷了多次王位鬥爭、諸
侯叛逆,國力漸衰。紂王繼位後,派兵平定東夷
餘,更將疆土拓展至江淮一帶,並首次將東海之濱
(今山東沿海地區)納入版圖。
可是由於過度征戰,國力耗損,加上紂王好酒淫樂、
大興土木、暴虐無道,面對周武王率領的諸侯聯軍時,紂王只能以奴隸軍迎戰,結果在牧野
之戰中大敗。他自知大勢已去,便在鹿台自焚而死。
商紂平定東夷,擴大領土,證明他不是一個完全無能
的君王。你認為後人對他的評價是否有欠公允?
54
鞠躬盡瘁的名臣
周公旦
周公(生卒不詳),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
弟。周公輔助武王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周成王年幼繼位時由
周公輔政。待成王成年後,周公即交還權力,因而被後世視為
賢臣的典範。
《史記•魯周公世家》提到,周公交還權力後,曾有大臣誣陷
周公圖謀不軌,周公為避嫌而辭官遷居南方。後來成王發現一
份周公向上天祈求自己病癒的禱文,內容寫着:「成王年少,
假如言行有違天意,都是輔政人我(周公)的過失,請上天懲
罰我而寬恕成王。」成王看後十分感動,立即迎接周公返回國
都。周公返回國都後,一直留在鎬京輔助成王,直至離世。
周公先後輔助武王和成王治理國家,雖被封魯國,仍
留在鎬京直至離世。你對他有甚麼評價?
我願代成
接受上天
懲罰。
魏國法家名相
李悝
李悝(公元前455–395年),魏國人,戰國時期法家
代表人物。他曾任魏文侯相國,領導變法,令魏國成為
戰國時期的強國之一。
李悝提出「平法」:國家在常年以平價購入民間的
多餘食糧,在災荒時則以同樣價錢將這些食糧出售給人
民,藉此減輕災荒對民生的影響,穩定社會。此外,他
搜集了當時各國的律法編成《法經》,令魏國成為戰國
首個具較完善 法制的國家。這部《法經》後來經商鞅
入秦國,成為秦律法的重要參考。
後人把李悝視為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你認為他
對後世有甚麼重要貢獻?
李悝雕像
中國遠古至戰國時期,還有許多對時代
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人物。同學可掃描右
側的二維碼,以認識更多相關人物的生
平和功過得失。
55
夏、商、周
精緻的青銅器
科技與藝術的結晶
中國的青銅器最早於夏朝出現,至商朝時冶煉技術達至成熟,製作的青銅器種類大幅增加。這些
青銅器上或鑄有繁複的紋飾,或以立體鳥獸作裝飾。至周朝,部分青銅器更刻有銘文,為後世研
究中國古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西周樂器梁其鐘
商朝四羊方尊
夏朝銅爵
中國首部詩集
《詩經》
中國首部詩集
《詩經》約成書於西周至春秋年間。周朝有一個採詩制度,樂官會走訪各地搜
集歌謠,譜曲後演唱給周天子聽,藉此讓天子體察民情。《詩經》是一部集體著作,內容廣泛,
能反映出社會各階層的面貌,加上用字質樸、含意深遠,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詩經•邶
風•擊鼓》(節錄)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語譯:無論聚散死活,我們立下誓約。我緊
着你的手,跟你白頭偕老。)
此詩描述了戰士被派往平
,隨時面對死亡的痛
。此段是戰友間絕不捨
棄對方的誓言,後人則將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一語運用在婚姻的承諾上
56
先秦水利工程
都江堰
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為了解決長江支流
江經常氾濫、導致人命傷亡嚴重的問題,決
定在岷江興修一項分流防洪控水工程
都江
堰。
都江堰工程將岷江分流成內江和外江,一方面
控制進入成都平原的水勢,為當地農田引入灌
溉水,另一方面能在氾濫時疏導洪水,減輕損
失。直至現在,都江堰仍然屹立不倒,發揮着
它的防洪控水功能。
都江堰今貌
墨家
中國科學先驅
墨家的創始人墨翟是一個傑出的工匠、科
技專家和科學理論家,墨家門人則多為能工
巧匠。墨家是各學派中唯一注重科學科技和
經驗實踐的門派。墨子在力學、光學和數學
等方面都進行過研究,還擅長製作不同的機
械、兵器,例如可連環發射箭矢的轉射機、
連弩車,攻城使用的雲梯、拋石機等。
拋石機
最早的天文紀錄
中國在周朝已開始記錄不同的天文現象,
遠較歐洲的紀錄早。在公元前687年,《左
傳》記錄了天琴座流星雨,當時其他地區
的文明都未有就流星雨作出記錄。在公元前
613年,魯國史書《春秋》已記錄了哈雷彗
星的出現,位於中亞的巴比倫在公元前164
年,才首次記錄哈雷彗星的資料。
哈雷彗星
同學可掃描右側的二維碼,以更全面地
認識中國遠古至戰國時期在不同範疇上
取得的傑出成就。
57
?
你知道長平之戰坑殺幾十萬
趙軍的說法未必為真嗎?
根據《史記》記載,秦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
幾十萬趙國降卒,整場戰爭被殺趙卒高達四十五
萬。可是,近代考古學家只在長平古戰場附近的屍
骨坑發掘到約千多具趙軍遺骸,而且大部分趙軍非
被活埋,而是戰死。因此,長平之戰秦軍坑殺幾十
萬趙軍降卒的說法未必是史實。
秦兵以砍掉敵人首級數
量來計算軍功,我們可
不死戰到底嗎?
你知道五帝全有親戚關係嗎?
傳疑時代最著名的五個共主是五帝
帝、顓頊、嚳、堯、舜。表面上五帝之間
不存在世襲情況,更有禪讓的美名,但實
際上他們全都有親戚關係,只是較少存在
父子傳位的情況。
顓頊是我的乖孫!
嚳是我的
姪兒!
堯是我的
次子!
舜是我的
女婿!
我是顓頊的
七世孫!
顓頊
黃帝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的確切紀年之始嗎?
上古至周初之際,文字尚未成熟,歷史紀錄並不完整。
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國具明確的紀年為「共和
元年」(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周厲王逃到彘後、共伯
和代為掌政的年份。自該年起,周室與列國始有清晰的編
年紀錄。
紀年之始,全靠我共伯和!
你知道戰國四公子是誰嗎?
戰國時期,國君和諸侯養士成風,其
中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
均以廣招門客聞名於諸國間,被稱為
「戰國四公子」。他們的門人為了報
答他們的禮待和賞識,不但為他們出
謀劃策,甚至甘願獻上性命。
我派毛遂成功游說楚
王加入合縱聯盟。
司馬遷對四
公子的評價
以我最高!
我不能好好
聽取朱英諫
言結果被人
害死!
我有食客
三千,雞鳴
狗盜均為我
所用。
孟嘗君
信陵君
平原君
春申君
58
春秋戰國著名戰役
一、簡介
周平王東遷,周室影響力大不如前。列國諸侯坐大,霸主登場,兼併
成風,國與國間征戰頻繁。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小戰役高達數百場,部分戰
役更關係到諸國的存亡。在這些戰役中,名將輩出,創下不少以少勝多的
輝煌戰績;縱橫家擔任說客遊走諸國,憑藉辯才消除或挑起戰爭。
同學試以「春秋戰國著名戰役」為題,製作電子簡報,並在課堂上向
同學匯報。
二、指引
同學分成4-5人一組。
每組選擇以下一場春秋戰國年間的戰役,各組所選戰役不可重複。
長勺之戰 城濮之戰 秦晉殽之戰 晉陽之戰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長平之戰 即墨之戰
簡報應介紹該場戰役的背景、經過、結果和影響,同時可分析戰役各方的戰略和
戰術運用如何導致成敗。同學可同時介紹戰役涉及的將領或縱橫家,分析他們對
戰役中的影響。
簡報須包含文字、圖片,也可加入影片輔助說明。
每組匯報時間約5-7分鐘。
匯報後設2分鐘自由提問時間,匯報組別須回答其他同學就有關戰役提出的問題。
三、反思
1. 在這次簡報製作中,你介紹了哪場戰役?
2. 你認為在這場戰役的過程中,有甚麼值得學習或反思的地方?
3. 你認為影響一場戰役的成敗關鍵是甚麼?
古戰場遺址
60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
漢武帝文治武功興盛
戚宦政治促使兩漢衰亡
兩漢的中外文化交流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
漢武帝文治武功興盛
戚宦政治促使兩漢衰亡
兩漢的中外文化交流
統一國家的形成與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章
概 言
61
品德層面
從秦朝的焚書坑儒學習尊重言論自由
從劉邦、項羽的事跡學習克己忍耐,戒除驕傲魯莽
從《輪台詔》學習漢武帝勇於認錯的胸襟
從黨錮之禍學習東漢士人不畏權貴、堅守正義的情操
從張騫出使西域的經歷學習不畏艱辛的精神
從班超投筆從戎、深入虎穴的故事學習敢於冒險的精神
從張衡求學出仕的經歷學習專注學問、淡泊名利的態度 延伸
知識層面
了解秦統一的概況
探討秦朝的統治措施及影響
了解秦朝滅亡的原因及楚漢相爭的經過
分析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對西漢國力發展的影響
了解兩漢戚宦政治的概況
分析戚宦政治與兩漢衰亡的關係
認識張騫、班超通西域與中外文化交流
認識東漢末年道教形成的概況 延伸
認識漢朝的科技發明 延伸
技能層面
透過探究練習掌握理解、綜合、比較、分析的技能
掌握閱讀地圖、圖片的技巧
分辨歷史與民間傳說
掌握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不同評價
培養自學能力,通過實地考察加強資料搜集的技能
延伸
62
秦朝 西漢 新朝 東漢秦朝 西漢 新朝 東漢
公元
25
公元前
206
公元
220
公元
9
公元前
221
秦朝
公元前
221-206
公元前221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
公元前214
南平百越,修建長城
公元前213
下令焚書,次年坑儒
公元前210
秦始皇死,發生沙丘政變,秦二世繼位
公元前209
陳勝、吳廣揭竿起義;項羽、劉邦起兵響應
公元前206
劉邦入咸陽,子嬰出降,秦亡;楚漢相爭開始
西漢
公元前206-
公元8
公元前202
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是為漢高祖
公元前141
漢武帝即位,不久推行獨尊儒術措施
公元前138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
衞青、霍去病在漠北戰役大敗匈奴
公元9
王莽篡漢,改國號新
63
秦朝 西漢 新朝 東漢秦朝 西漢 新朝 東漢
公元
25
公元前
206
公元
220
公元
9
公元前
221
東漢
公元25-220
公元25
劉秀建立東漢,開創光武中興
公元73
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166
第一次黨錮之禍
公元184
張角創立太平道,領導黃巾之亂
公元189
袁紹帶兵入朝,盡誅宦官
公元190
董卓廢少帝,立獻帝,開始專政
公元196
曹操迎獻帝於許昌
公元220
曹丕篡漢
新朝
公元9-23
公元17-18
民變隊伍起事反新
公元23
劉秀大敗王莽軍,新亡
64
、統
1
你知道地圖所示的,是秦
朝哪項建設嗎?你認為秦
朝修建這項建設的目的是
甚麼?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
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你
知道他推行了甚麼措施,
以致後世一直為他冠以
「暴君」的稱號?
答案: 地圖所示的建設是長城。
修建長城的目的是防禦邊
族匈奴,保衞邊境。
答案: 秦始皇大興土木,傾全國之力修
建長城;而且四出征戰,又焚書
坑儒,殺害知識分子,破壞典
藉。此等舉動勞民傷財,百姓苦
不堪言,因而秦始皇有「暴君」
的稱號。
(言之成理即可)
65
1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秦的統一
戰國後期,秦國的國力日益強盛,公元前221年,秦王
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結束春秋戰國以來長達五百多年的混戰。
I 秦統一六國的經過
1. 連橫破合縱
秦國自國勢增強後,不斷向東方侵略,令六
國深受威脅。蘇秦提出「合縱1」計策,游說東方六國聯合起
來,一起對抗秦國。
此時,張儀以「 連橫2」策略作反擊,拉攏部分國家分別與
秦國結盟,以對付其他國家。六國互相猜忌,常有分歧,結果
秦國成功以連橫計瓦解合縱聯盟,令六國無法結一致抗秦。
2. 遠交近攻
戰國後期,秦國採用丞相范睢
的「遠交近攻
擴張策略,與遠方的齊、楚結交,攻打鄰近的韓、趙、魏,藉
此逐步吞併六國。秦國攻打韓國時3,實力相對較強的趙國
韓請求,出兵營救。秦、趙兩國在長平4展開對戰,最終趙軍大
敗。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實力大減,秦統一六國之勢
已成定局。
資料 1 描繪長平之戰的畫作
1 「合」是指聯合;「縱」是指南北。「合縱」的意思是燕至楚南北六國連成一線,聯
合抗秦。
2 從東到西是為「橫」。位處東方的六國分別與西方的秦國修好,因此稱為「連橫」。
3 在「遠交近攻」的策略下,秦國主張先攻取較弱小的韓國,繼而再進攻趙、魏。
4 今山西高平市。
為甚麼秦國能成功統一天下?
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
可參閱第一章第3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局的
「戰國七雄分布」(第
31頁資料2)。
66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紙上談兵的長平之戰
在長平之戰初期,趙國派身經百戰的大將廉頗迎戰,他堅持防守的戰略令
秦軍難以進攻。范睢眼見秦的軍力不斷消耗,於是派人到趙國散布謠言:
「秦軍不怕老弱又膽小的廉頗,最怕是年輕力壯的趙括。」趙王得知後,
立即撤掉廉頗,改由趙括擔任大將軍。趙括是名將之後,從小熟讀兵書,
善談兵法,但沒有實戰經驗。公元前260年,趙括率軍到了長平,他放棄
廉頗的戰略,主動進攻,結果趙軍被秦軍擊敗,趙括死於亂箭下。「紙上
談兵」因此用作比喻空談理論,不切實際。
整理自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甚麼兵書上的兵法
無法助我擊退秦軍?
趙括
3. 秦滅六國
戰國末年,秦國派兵攻破王畿洛邑,東周滅
亡。秦王嬴政即位後,採納李斯的「離間計5」,逐一擊破六
國。嬴政用了十年時間,先後消滅了韓、趙、魏、楚、燕、
齊。公
秦始皇二十六年
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定都咸陽6,結
束長期分裂的紛亂局面。
秦成功統一六國的原因
原因 概況
變法成功 商鞅變法全面而徹底,經過多年的改革,秦國的政治、
經濟、軍事等方面變得強大,為統一天下建立基礎。
人才鼎盛 秦國君主多用人唯才,不問出身和國籍。秦國在張儀、
范睢、李斯等良才的輔助下,成功統一天下。
地勢優越 秦國位處西方邊陲,地勢險要,令各國難以進攻,有利
於保存實力。
六國衰弱 六國因長年互相攻伐,以及國內的亂政,導致國力下
降。這推動了秦國迅速擴張,加快統一的步伐。
你認為秦國成功
統一天下的最主
要原因是甚麼?
5 李斯派人賄賂六國大臣,又刺殺忠義之士,使六國內部上下離心,各國關係惡化。
6 今陝西咸陽市。
答案: 最主要原因是商鞅變法成功,
他的變法使秦國實現國富兵
強,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假
如沒有商鞅的變法改革,秦國
的經濟、軍事實力會較薄弱,
難以統一六國。 / 最主要原因
是六國衰弱,假如六國停止互
相攻伐,團結一心抗秦,秦國
難以一己之力應付。
(言之成
理即可)
67
1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秦朝的統治措施
嬴政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政權,在政治、經濟、文化、
軍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統治措施。
I 政治方面
1. 創立皇帝制度
嬴政認為自己的功業前無古人,因此兼取
「三皇五帝」的尊號,定「皇帝」作為君主的尊稱,並自稱
始皇帝」,期望帝業可世代傳下去。
秦始皇規定皇帝須自稱「
6」,皇命稱「」,皇令稱
」,藉此樹立君主的權威。
2. 確立中央集權制
秦始皇即位後,重點加強皇權中央
權力
i. 設立三公九卿
秦始皇在中央政府設立三公九卿,「三公
即丞
相、太尉和御
史大夫,協助皇帝處理不同的工作,「
7」主要負責宮廷事務。三公和九卿都是由皇帝任免,須聽
於皇帝。
三公 職責
丞相 管理全國政務
太尉 主管軍事
御史大夫 監察百官
ii. 推行郡縣制
地方行政上,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把全國
分為三十六個郡(後增至四十多個),郡下設若干個縣8。在郡
縣制下,中央直接管治地方,郡、縣的長官均由皇帝任免,
聽命於皇帝。
7 「九卿」的「九」有眾多的意思,實際不止九人,是負責宮廷事務官員的統稱。
8 縣下還有「鄉」、「里」、「亭」的設置。
秦始皇的統治措施如何有利於
鞏固政權?
資料 2 秦始皇浮雕
為甚麼秦始皇推行郡縣制
而不繼承周朝的封建制度?
「 考 」答
因為封建制度令諸侯擁有地方上軍、
政、財大權,不受中央控制,終導致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一方的局面。但郡
縣制下,中央直接管治地方,更能確
保國家的統一及穩定。
68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資料 3 秦朝中央集權制示意圖
3. 厲行法治
秦始皇以嚴厲的刑罰和法令治國,對秦國原
《秦律》加以修訂,制定一套更嚴密的刑法,頒行全國,
防止人民作亂,並維護皇帝的權威。
秦朝刑罰
秦朝刑法以嚴苛著稱,特點是「輕罪重罰」,人民只要犯輕微的罪,即遭受極重的刑罰,例如超
過五人去盜竊,盜竊所得的財物超過一錢的話,就要砍掉左腳;假如誹(惡意中傷)他人
有機會被處以滅族的重刑。此外,秦朝的刑罰種類繁多,當中不少是沿襲商周時代的酷刑。
死刑
斬首
腰斬(把罪犯的腰部切成兩段)
棄市(在鬧市中當眾處死)
肉刑
刑(在面上刺刻塗墨)
刑(割鼻)
宮刑(割掉生殖器官)
在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
制下,地方權力受制於中
央政府,大權集中在皇帝
一人手上。
你認為秦始皇厲行法治會帶
來甚麼反效果?
「 考 」答
秦朝刑罰過於嚴苛,人民太
易觸犯法律或無辜受牽連,
激發他們憤而反抗。因此,
秦始皇厲行法治可能會激起
民變,反而不利統治。
69
1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II 經濟方面
1. 統一貨幣
秦始皇廢除戰國時期各國種類繁多、輕重不一
的貨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兩種貨幣:一種是黃金,稱為
」,單位為「
9」;另一種是圓形方孔的銅錢,稱為「
」,以「半兩」為單位,因此又稱「半兩錢」。
半兩錢圓形方孔的
設計讓百姓便於穿
繩,容易攜帶。
半兩錢
刀幣 布幣 蟻鼻錢 圜錢
齊、燕 韓、趙、魏
統一後
資料 4 秦朝統一貨幣示意圖
2. 統一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計
算長短、大小、輕重均無一致標準
對商業交易和徵稅造成不便。因此,
秦始皇以商鞅所定的度量衡10為基
礎,向全國頒行統一的度量衡制度
標準器11
3. 發展農業
秦始皇貫徹秦國的
農抑商政策,鼓勵人民開墾荒地,
力耕織,又積極在各地興修水利,促
進農業生產。
9 秦朝以二十兩為一鎰。
10「度」指長度;「量」指容積;「衡」指重量。
11 用以測量和量度的器具。
資料 5 秦銅權 量度輕重
的衡器
資料 6 秦詔版 刻有秦統
一度量衡的詔文
70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III 文化方面
1. 統一文字
為了方便向全國傳達政令,秦始皇命丞相李斯
以秦國的字體為規範,整理六國的文字,將繁雜的大篆
簡化成
小篆,推行全國。小篆成為全國上下統一使用的標準文字,
為「書同文」。
統一後
秦小篆
資料 7 秦朝統一文字示意圖
2. 焚書坑儒
為了杜絕人們議論朝政的風氣12,秦始皇
嚴厲控制人民的思想,他採納李斯的主張,下令除了醫
藥、占卜、種植、秦國史一類的書籍外,民間所收藏的
諸子百家著作一律焚毀。他又坑殺四百多名懷疑私下批
評朝政的方士13儒生,藉控制言論來鞏固君權。
焚書 坑儒
資料 9 焚書坑儒意想圖
12 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有讀書人以古書為依據,出言批評郡縣制,令李斯感到不滿,因
此向秦始皇提議焚書。
13 即現今所稱的道士,是指鑽研煉丹之術,以求長生不老、得道升仙的人。
你認為為甚麼小篆沒有成為
現今通用的文字?
資料 8 《易經》 被視作占卜之書,
是少數沒有被焚毀的儒家典籍
嚴厲控制言論是否能有效維
持國家的安定?試與同學討
論。
「 考 」答
小篆筆劃繁複,並不實用,
因而漸被取代。
「 課 論 」答
能,在嚴厲控制言論下,人民便不敢提出反對意
見,能避免動搖君權的言論,藉此維持國家安定。 /
不能,因為在控制言論下,人民無法向朝廷表達不
滿的意見,只會對朝廷更為不滿。民怨日盛,最終
便會激發民變,破壞國家安定。
(言之成理即可)
71
1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I
V
軍事方面
1. 北伐匈奴,修建長城
匈奴經常侵擾中原,為了消除這個
威脅,秦始皇派兵出擊匈奴,收復了河套14南部。與此同時,
他徵調大量民工,把戰國時期所建的長城連接起來,加築成一
條西起臨洮
15,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16」,作為抵禦匈奴的防
線。
從太空真的能看見
地面上的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建築」
的說法流傳多時,令人讚嘆長城之宏偉浩
大。事實上,經過科學家的測算,長城在
六十公里的高度已完全從人的肉眼中消
失,而太空飛行器的軌道高度平均是四百
公里,因此人類根本不可能在太空上看到
長城。
我在太空上看不見
萬里長城……
中國太空人
楊利偉
2. 開發嶺南
除了北伐匈奴外,秦始皇還出兵南征嶺南一帶
百越,平定後設置南海桂林三郡管治,並徵調大量罪
犯、中原人民前往駐守和定居,與百越人雜處,以鞏固對嶺南
的統治。
資料 10 萬里長城今貌
資料 11 百越人出征模擬蠟像
14 黃河中上游的平原,今寧夏、內蒙古一帶。
15 今甘肅岷縣一帶。
16 秦長城全長約 10000 多華里,即 5000 多公里。
匈奴
匈奴是中國北方古老
的遊牧民族,位於現
今蒙古高原一帶。
奴人勇武善戰,精於
騎射,在戰國時期
已經常南下侵擾,搶
掠中原地區的人口和
財物。一直到西漢
期,匈奴仍是主要的
邊患問題。
百越
百越是先秦時分布在
浙江、福建、廣東
廣西一帶的土著民族
的統稱。百越人主要
靠農耕和漁獵維生。
這個民族部落眾多,
種姓繁雜,因此有
「百越」之稱,通稱
「百粵」。
72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孟姜女哭崩長城
「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起源於民間傳說。相
傳在秦朝,有一對年輕戀人名叫孟姜女和范喜
良,他們恩愛非常,可是新婚後不久,范喜良就
被朝廷強徵去修築長城。
范喜良一去數年,孟姜女日夜盼着丈夫早日回
來,但總是音訊全無。孟姜女思念難耐,決定隻
身前往荒涼的北方邊疆探望丈夫。孟姜女幾經辛
苦終於到達長城,可是一經打聽後,才知道范喜
良早已因過勞而死,埋在長城下。孟姜女悲痛欲
絕,在長城下哭得天昏地暗,震耳的哭聲令長城
都崩倒了,她最後投海自盡。
1. 根據以上資料,你認為為甚麼范喜良會被徵去修築長城?試在適當的方格內加上 號。推斷
 范喜良是罪犯,被迫當築城工人。
 長城的工程浩大,須動用大量平民築城。
 范喜良主動應徵修築長城,獲朝廷批准。
2. 「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反映秦始皇修築長城的措施引發甚麼問題?試在橫線上填上適
當的答案。理解
「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反映秦始皇濫用民力,徵調大量 去修築長城
令許多人因此而 ,或失去 ,為人民帶來痛苦。
分辨歷史和民間傳說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一般會有系統地記錄下來;民間傳說是民眾口耳相傳
的故事,如人物事跡,通常沒有史實根據。歷史和民間傳說關係密切,部分傳
說能反映一些社會面貌,但由於傳說會隨着流傳者的個人喜好而有所修飾,因
此我們研讀這類史料時,須客觀分析它們的可信性。
󶚞󱽻󰯨󲅲
民工 / 平民
喪命 / 死亡
家人
4
73
1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秦朝的交通建設
為了加強對各地的控制,秦始皇興建
了多項大型的交通建設,使全國的水
陸路交通變得便利。
陸路
修築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貫
通全國各地的道路,方便秦始皇
察民情
修築直道:通往北方邊地九原郡
道路,以防禦匈奴
水路
興修靈渠:連繫長江、珠江兩大水
系的運河,方便運送軍糧以平定百
疏通鴻溝:接通黃河和淮河的運
河,作為水路的中心
直道遺址
靈渠今貌
資料 12 秦朝疆域及主要建設圖(公元前 210 年)
V
秦朝統治措施的影響
1. 政治方面
創建中國政治制度
秦始皇開創中央集權制的先河,歷代
君主沿襲秦朝多種官制律法,可見
秦朝為後世確立了政治制度的藍本。
開創君主極權
秦始皇集權中央,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
權力,國家事務由皇帝一人獨斷,開創
中國此後二千多年君主專制的先例。
74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2. 經濟方面
促進商業和農業發展
秦朝統一貨幣度量衡,促進了貿易
往來,加強各地的經濟聯繫;秦始皇
在各地興修水利,有利農田灌溉,增
加農業生產。
損耗國庫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大興土木南征
北伐,又十分奢侈,廣建華麗的宮
室和陵墓,每項工程的開支都十分巨
大,導致勞民傷財。
3. 文化方面
摧殘文化
秦始皇焚書坑儒控制思想,壓制言
論自由,使中國損失了大量寶貴的文
史典籍,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造成
難以修補的破壞。
促進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和
秦始皇統一文字,有利各地文化交
流。在開發嶺南的過程中,中原人把
中原的文化帶到南方,與當地的百越
文化融合起來,加速民族融和。
4. 版圖方面
確立中國版圖
秦始皇積極開拓疆土,使秦朝的疆域擴張到東至遼東,南
至越南北部,西至甘肅、四川,北至蒙古,奠定了中國此
後二千年疆域的大輪廓。
資料 13 秦始皇奠定了中國版圖的雛型
75
1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香港納入中國版圖
秦始皇在全國設立四十多個郡,其中南海郡包括
香港地區。秦朝前的香港地區,是南越(百越
中一個支派)族人的聚居地,因此香港遠古的居
民可能是百越人。公
秦始皇三十三年
元前
214年,秦始皇設置南海
郡,香港由其中的番禺縣
治,香港正式成為中國版圖
的一部分。 資料 15 秦朝的南海郡與香港
資料 14 南海郡「蕃」(通
「番」)字封泥
地下王國的守衞者
兵馬俑
舉世聞名的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這些技藝
精巧的陶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1974年,有陝西村民在打井時意外發現士兵俑,大規模的挖
掘工作正式展開。經過考古人員不斷的探索,目前共挖掘出
8000多件兵馬俑,它們排列成陣,氣勢雄偉。兵馬俑主要
分為將軍俑、立射俑、跪射俑和騎兵俑等,它們全部仿真人
大小塑造,服飾逼真,神態生動。兵馬俑的發掘,對於研究
秦的軍事制度、陵寢制度、雕塑藝術等都有重要價值。
兵馬俑坑
跪射俑
將軍俑
76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秦朝滅亡與楚漢相爭
秦始皇雖然建立了不少功業,但他實行高壓政治,繼位的
秦二世又昏庸無能,最終激起民變,使秦朝速亡。秦亡後,
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天下展開歷時五年的鬥爭,史稱「楚漢相
」。
I 秦朝滅亡的原因
1. 賦役過重
秦始皇連年大興木土,耗用龐大的人力物力,
令人民苦不堪言。為了應付龐大的軍費和建設開支,朝廷向人
徵收重稅。百姓無法忍受賦稅和徭
(強迫從事勞役)之
苦,因此群起反秦。
2. 刑罰嚴苛
秦始皇以嚴刑峻法治國,奉行輕罪重罰的原
則,人民動不動就觸犯刑律,稍犯輕罪,即受到殘忍的刑罰。
人民長年生活在恐慌之中,結果發生民變。
3. 二世無能
秦始皇三十七年
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巡行途中病逝,
幼子胡亥
與朝臣趙高、丞相李斯策劃「沙丘政變17」,胡亥繼
位,是為秦二世。秦二世昏庸殘暴,荒廢政事,趙高乘機獨攬
大權,以致朝政腐敗,加劇民怨,促使秦朝衰亡。
趙高
胡亥
李斯
資料 16 沙丘政變模擬雕塑
17 秦始皇病重時,命長子扶蘇接替皇位,趙高為了篡奪朝政大權,慫恿胡亥奪取皇位
又對李斯威逼利誘,三人最終合謀殺死扶蘇,假造遺詔,立胡亥為秦二世。
秦始皇須否為秦朝速亡
負上最大責任?
「二十倍於古」
的賦稅
秦朝向人民徵收的賦
稅,比以往多出二十
倍,農民有三分二的
收成須上交朝廷,使
他們即使日夜辛勞,
仍然無法得到溫飽。
77
1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指鹿為馬
秦二世繼位後,趙高出任丞相,獨攬大權。據《史記•秦始皇
本紀》記載,趙高為了試探朝中大臣是否服從他,有一次他特
意牽了一頭鹿到殿上,在羣臣面前指着鹿對二世說:「這是一
匹好馬,是臣獻給陛下的。」二世認為趙高在開玩笑,沒有信
以為真,趙高於是叫身邊的大臣評理,眾大臣為免得罪趙高,
紛紛說是馬,只有幾位正直的大臣堅稱是鹿。事後趙高把那些
不服從自己的大臣殺害,朝中大臣自此更畏懼他,不敢逆
意。「指鹿為馬」因而比喻顛倒是非,扭曲事實。
4. 六國遺民反秦
秦始皇高壓管治國家,嚴苛對待百姓,令很
多六國遺民(原六國人民)思念自己原來的國家,漸起叛變之
心。秦始皇死後,秦二世更為暴虐,六國遺民復國的決心因而
更加堅定,其中楚國18的反秦聲勢最大,直接威脅秦的政權。
秦朝速亡原因示意圖
賦役過重 刑罰嚴苛
真想念昔日
的楚國……
不如起來
反秦吧!
二世無能 六國遺民反秦
18 秦末時,楚懷王客死於秦地不得歸國,楚人痛恨秦國,因此有了「亡秦必楚」的說法,
意指亡秦一事必須由楚國完成,反秦決心非常堅定。
78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評點秦始皇
資料一
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
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
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
摘錄自陳晉《毛澤東之魂》
資料二
秦始皇性情剛烈暴虐,喜歡以刑罰來展示他的威權,他大量任用掌
管刑獄的官員,並且寵信他們,四海之內的百姓生活困苦。
整理自陳登原《國史舊聞》
1. 根據以上資料,兩位史評家對秦始皇的評價是怎樣的?他們各自抱持甚麼理據?判斷 理解
資料 對秦始皇的評價
正面評價 負面評價
理據: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 王朝,而且統一了中國的
,這些制度一直為後世
秦始皇所作的貢獻是前所未有的。
正面評價 負面評價
理據:秦始皇為人 ,以 治國,人民經常受到
,以致民生
2. 假如你是秦朝的人民,你會否支持秦始皇的政權?試解釋你的看法。發表意見 解釋
作答指引:秦始皇的統治措施對於人民的生活是否弊多於利?秦始皇高壓統治國家是否必要?
󰷔󴐷󰟢󶘨
4
4
統一
文字和度量衡制度
沿用
剛烈暴虐 / 殘暴
嚴刑
刑罰
困苦
不會。即使秦始皇統一各種制度意義重大,對當時人民的生活未必有太大幫助。即使他積極發展農
業,人民卻要承擔沉重的賦役,生活艱苦;而且人民動不動就觸犯法律,遭受酷刑,思想言論更被箝
制。在秦始皇的統治下,人民長期處於恐慌之中,因此我不會支持他的政權。
(言之成理即可)
79
1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II 秦朝滅亡的經過
1. 揭竿起義
秦二世即位後一年,農民陳勝吳廣無法忍受
暴政,率眾在大澤鄉19發動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平民起義
揭竿
起義。起義軍聲勢浩大,但不足一年便被秦軍擊敗。
為甚麼會發生揭竿起義?
公元前209年,楚人陳勝、吳廣等數百名農民被徵調往
漁陽(今北京附近)駐守。行經大澤鄉時,突遇大雨,
道路受阻,以致無法如期到達。根據《秦律》,誤期者
會被處死。陳勝和吳廣商量後,認為與其被處死,倒不
如起來反抗秦朝,於是他們便率領同伴起義。陳勝、吳
廣以竹竿為旗號,號召民眾加入反秦,因此稱為「揭竿
起義」。
整理自賈誼《過秦論》
揭竿起義意想圖
2. 項劉並起
揭竿起義後,六國的貴族和平民相繼反秦,其
中以項羽劉邦的實力最強。
秦二世二年
元前208年,楚懷王20派遣項、
劉二人分道攻打秦朝,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21」。次年
項羽在
鹿之戰22中大敗秦軍主力,秦朝政權快將滅亡。
項羽 劉邦
出身
楚國貴族 沛縣亭長
崛起經過
勇悍善戰,曾與叔父項梁率
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伐,
「反秦興楚」為號召,是反
秦隊伍的主力。
為人仁厚,威望高,在蕭
何、曹參等人的支持下,佔
領了沛縣,率眾投靠項梁,
手下有二三千兵力。
資料 17 項羽、劉邦比較表
19 今安徽宿州市。
20 指楚懷王熊心。陳勝、吳廣死後,項羽立楚懷王熊槐之孫熊心為王,同稱楚懷王。 
21 意指誰先攻進咸陽,平定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
22 項羽奉命先到鉅鹿援救趙國的反秦義軍,然後再進攻咸陽。
80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3. 劉邦滅秦
這時秦朝局勢動盪,趙高弒殺秦二世,另立
23為秦王。
秦子嬰元年
元前206年,劉邦攻進咸陽,率先入關,子嬰出
城投降,秦朝滅亡,國祚僅十五年。
秦始皇統一天下,
建立秦朝
秦始皇病逝,二世
繼位,次年陳勝
吳廣揭竿起義
二世被弒,子嬰即
,不久劉邦入
,子嬰出降,秦
朝滅亡
公元前
221
公元前
210
公元前
206
資料 18 秦朝的政權更替流程圖
III 楚漢相爭
1. 劉邦約法三章
劉邦進入咸陽後,與百姓「約法三章」,宣
布廢除秦朝的嚴刑苛法,又下令將士不得滋擾民眾。劉邦在關
中贏得民心,百姓都擁戴他稱王。
2. 項羽稱霸分封
不久,項羽也進入咸陽。劉邦自知軍事實力
不足,因此向項羽求和,退出咸陽。項羽入關後,殺子嬰
秦宮,自號「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並分封了多個諸侯王,
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統轄位處偏遠的漢中24
鴻門宴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入關後,劉邦親赴項羽駐
地鴻門向他求和。在宴席上,項羽的謀臣范增屢次向項羽示
意盡快刺殺劉邦,但項羽遲遲沒有下手。范增於是設局讓
莊(項羽堂弟)舞劍助興,乘機擊殺劉邦。與劉邦關係良好
的項伯(項羽伯父)見形勢不妙,趕緊拔劍起舞,掩護劉
邦。其後,劉邦的親信樊破門而入,大鬧軍營,劉邦借
故退席,得以脫險。後人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
的宴請。
劉凌滄《鴻門宴》(局部)
23 秦二世的姪兒。他即位後,怕趙高逼害自己,因此先發制人,殺死趙高。
24 今陝西南部。當時劉邦的封地還包括巴、蜀(今四川一帶)。
約法三章
一、殺人者處死
二、傷人者按罪處罰
三、盜竊者按罪處罰
資料 19 約法三章內容
81
1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3. 楚河漢界
劉邦進駐漢中後,善用人才,實力日漸
強大。後來,眾諸侯發起叛亂,劉邦趁機出兵攻楚。楚
漢相爭的後期,楚軍漸弱,項羽與劉邦議和,雙方約定
鴻溝25為界,瓜分天下,是為「楚河漢界」。
4. 劉成項敗
漢高祖五年
元前202年,劉邦違背協議,與將領
聯合攻楚,擊敗楚軍。項羽被漢軍圍困於
26,大
勢已去,最後逃至烏江27邊自刎
割頸自殺)身亡。
時五年的楚漢相爭結束,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漢朝
資料 21 項羽於烏江邊自刎情景意想圖
劉邦和韓信如何夾擊
攻打項羽?
重點小提示
留意劉邦和韓信的
進軍路線
分辨劉邦和項羽的
根據地
留意鴻溝、垓下和
烏江的位置
資料 22 楚漢相爭形勢圖(公元前 206 – 202 年)
25 今河南滎陽市。
26 今安徽靈璧縣。
27 今安徽和縣。
資料 20 鴻溝遺址
項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兮虞兮奈若何!
(語譯:我的力量可拔起大山,我的豪
氣世上無人可比。如今我失勢,愛駒烏
騅不肯前行。牠不前行我能怎麼辦?我
又要如何安置我的愛妃虞姬呢?)
此詩是項羽被圍困垓下時所作的
他感嘆自己曾是叱吒風雲的蓋世英
雄,卻逃不過敗亡的結局。
「 地 」答
劉邦軍隊經成皋後兵分兩路,
一路東行至彭城,另一路往東
南至垓下。韓信軍隊從北面南
下彭城,會合劉邦軍隊,再從
彭城進逼至垓下與劉邦夾擊項
羽。
82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成敗的關鍵
資料一 :有關劉邦的事跡
劉邦當沛縣亭長時,有次奉命押送一批民伕去做苦工,一路上民伕不斷借機逃走,
劉邦見狀後跟他們說:「你們去做苦工,就算不勞役致死也會被打死,我現在放了你
們,你們去逃命吧!」
劉邦進入咸陽後,一時被金碧輝煌的秦宮殿迷住,不願離開。這時張良、樊噲勸他馬
上回軍營,提醒他沉迷享樂只會步亡秦後塵。劉邦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下令封
閉王宮,然後與百姓約法三章。
整理自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資料二 :有關項羽的事跡
項羽在鉅鹿大勝後,便帶着投降的秦朝士兵向咸陽進發。在途中,部分秦兵有些怨
言,項羽認為他們心裏不服,一夜之間將二十多萬秦兵坑殺。
項羽進入咸陽後,有人向他建議:「關中之地險要,土地肥沃,適合建都稱霸。」
但項羽堅持東歸彭城,說:「一個人富貴了而不回鄉,就如穿着華麗的衣服在黑夜行
走,誰會知道!」那人聽後譏諷項羽是隻戴帽的猴子,虛有其表。項羽知道後很憤
怒,立即將那人烹死。
整理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1. 根據以上資料,劉邦和項羽的的性格特質是怎樣的?試在適當的方格內分別填上代表劉邦的
A和代表項羽的B判斷
好大喜功 目光長遠 宅心仁厚 自以為是
殘暴兇狠 衝動魯莽 克己忍耐 虛心接受意見
2. 有人說:「劉邦和項羽性格的差異,是導致他們一成一敗的關鍵。」你是否認同這個說法?
試加以解釋。分析 解釋
作答指引:劉邦和項羽的性格特質如何幫助或阻礙他們統一全國?
󰣇󰢜󲪜󶠿
認同,因為劉邦為人宅心仁厚,項羽卻殘暴兇狠,因此劉邦較得民心。再者,劉邦虛心接納意見,
改正過失,因此能逐漸培養勢力,最終成功統一全國。相反,項羽則自以為是,不願接納別人的意
見,結果無人糾正他的決策,終導致失敗。
(言之成理即可)
B
B
A
B
A
A
B
A
83
1
秦的統治
措施
文化措施:
統一文字,定小篆為官方文字
焚書坑儒,控制言論
影響:
促進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和
損失大量文史典籍,摧殘文化
政治措施:
創立皇帝制度
中央設三公,地方行郡縣
厲行法治,刑罰嚴苛
影響:
創建中國政治制度
開創君主極權
經濟措施:
統一貨幣、度量衡
重農抑商,鼓勵墾荒
影響:
促進農業和商業發展
軍事措施:
北伐匈奴,修建長城
南征百越,開發嶺南
影響:
確立中國版圖,香港成為中國版圖
一部分
南征北伐,導致勞民傷財
秦的滅亡
原因:
賦役繁重,刑罰嚴苛,二世無能,
以致民怨日深,六國遺民反秦
經過:
陳勝、吳廣發動揭竿起義,項羽
劉邦繼起
劉邦入關,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秦的統一
經過:秦國以連橫、遠交近攻、離
間等策略削弱六國勢力。嬴政吞併
六國,建立秦朝
成功原因:秦國變法成功、人才鼎
盛、地勢優越,加上六國衰弱,使秦
國成功統一天下
楚漢相爭
經過:
劉邦與民約法三章,贏得民心
項羽自號「西楚霸王」,大封諸
項、劉劃分楚河漢界,瓜分天下
結果:
劉邦攻楚,項羽失勢,於烏江自刎
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84
1. 以下哪項有關秦國統一六國的描述是正確的?
A. 秦國的合縱計策成功瓦解六國的連橫聯盟。
B. 嬴政即位後,商鞅以離間計分化六國。
C. 秦國君主善用人才,有助增強秦國的實力。
D. 秦國最先消滅的國家是齊國。
2. 三公不包括以下哪項?
A. 丞相 B. 尚書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3. 試將以下秦朝的統治措施和措施的作用用直線連起來。
措施 作用
推行郡縣制 ••鞏固北方邊防
統一度量衡 ••杜絕威脅政權的言論
統一六國文字 ••便利貿易往來
焚書坑儒 ••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修建長城 ••方便傳達政令
4. 秦末時,發動揭竿起義的兩位民變領袖是誰?他們的身分是甚麼?
5. 秦二世如何促使秦朝滅亡?試加以簡述。
6. 以下事跡跟哪位歷史人物有關?試將代表的英文字母填在表格適當的位置內。
A. 入關後,與百姓約法三章 B. 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秦軍
C. 殺掉秦王子嬰,自號「西楚霸王」 D. 進駐漢中,發展勢力
E. 聯合韓信攻打敵方 F. 於烏江邊自刎
項羽 劉邦
C
B
兩位民變領袖是陳勝和吳廣,他們的身分是農民。
秦二世昏庸殘暴,疏於政事,使趙高獨攬大權,導致朝政腐敗,加深民怨,更激起民變,最終促使秦滅亡。
BCF
ADE
85
2
西
西
2
這些文物反映漢武
帝對待匈奴的態
度,跟西漢初年有
甚麼不同?這個轉
變對西漢國力的發
展有何影響?
西漢「四夷盡服」瓦當
「馬踏匈奴」石像 顯示漢武帝將領霍去病的
戰馬把匈奴兵踏倒在地,匈奴兵在掙扎
西漢初年,漢高祖死後,匈奴王竟派人寫信向
呂后「求婚」,戲言彼此生活都不愉快,不如
互相取悅。匈奴王此舉極具侮辱性,呂后看信
後大怒,但最後還是忍氣吞聲,回信婉拒。
整理自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從匈奴王的「求婚」故事
可見,西漢初年漢室與匈
奴的關係是怎樣的?這反
映西漢初年的國力如何?
86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西漢的建立
楚漢相爭結束後,劉邦在公
漢高祖五年
元前202年登基稱帝,是為
高祖,定國號為,史稱「西漢」,定都長安1。劉邦是中國歷
史上首位平民出身的皇帝。
西漢初年,國力衰弱,漢高祖採取多項與民休息的政策,
讓國力逐漸恢復。這為日後漢武帝發展盛世提供有利的條件。
元氣大傷的漢初
漢高祖
朕要減輕人民的負
擔,暫不出兵打仗。
西漢建立初期,社會經過長期的戰亂,以致人口稀
少,經濟蕭條,民生困苦。
漢高祖即位後,採取多項安定社會的措施,包括減
輕賦稅、暫停征戰、鼓勵墾荒等。
這些政策讓百姓可以專心生產,休養生息。 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西漢經濟逐漸恢復,人民
的生活趨於安穩。
1 2
3 4
1 今陝西西安市。
西漢建立之初面對甚麼問題?
87
2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漢景帝死後,太子劉徹
十六歲即位,是為漢武帝。西漢
過「文景之治2」後,財富充足,社會穩定。在國家富強的基
礎上,漢武帝積極推行改革,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重大的建
樹,把西漢的國力推至頂峯,開創盛世
I 漢武帝的文治
漢武帝的大一統
漢武帝即位後不久,儒生董仲舒向他提出治國方針
的建議:「儒家經典《春秋》重視天下一統,這是
天地永恆、古往今來的常理。現今社會上諸子百家
的思想同時傳播,每個人的觀點各異,百家學說的
宗旨也不同,因此君主難以實現統一,政令常有變
更,百姓無所適從。臣認為凡與孔子思想不符的學
說,應通通禁止,不許它們與儒學並進,這樣政令
便可統一,法令制度亦變得明確,百姓就知道應該
遵從甚麼了。」
董仲舒
漢武帝
整理自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1. 根據以上資料,董仲舒就西漢的統治思想提出甚麼建議?試在適當的方格內加上號。判斷
延續與民休息的政策
全面以儒家思想治國
厲行法治
2. 承上題,董仲舒是基於甚麼理由提出以上的建議?試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答案。理解
諸子百家同時在社會上傳播,百姓的觀點和各家學說的宗旨各有      ,以致朝廷
難以統一      和人民的      。
3. 你認為董仲舒的建議如何有利漢武帝統治國家?試加以解釋。分析 解釋
作答指引:董仲舒提出的治國思想有何特點?這個特點如何有利統治?
󶚞󱽻󰯨󲅲
2 漢高祖死後,漢文帝、漢景帝都能繼承與民休息的政策,使西漢政治穩定、民生富足,
史稱「文景之治」。
漢武帝的統治措施有甚麼目的和作用?
88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1. 獨尊儒術
漢武帝即位後,認為強調「大一統」和「
」的儒家思想有利鞏固中央集權,因此接納董仲舒獨尊儒
」的建議,奉儒家學說為正統的治國思想,推行多項尊儒的
措施。
漢初國策為何不合時宜?
漢初君主奉行道家的治國思想,推行與民休
息的政策,減少對百姓的約束。雖然社會經
濟得到恢復,但同時潛藏着很多危機,例如
諸侯勢力膨脹;商人、豪強牟取暴利,土地
兼併問題嚴重;匈奴威脅邊境安全等。這反
映道家思想已無法切合時勢需要,驅使漢武
帝改以儒家思想治國。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漢武帝
2. 建立士人政府
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的統治原則後,
儒家經典作為選拔人才的基礎,建立一個以儒生為骨幹的
士人政府」。
i. 興辦太學
漢武帝在京師長安興建學校,名為「太學」,任
熟悉儒家經典的學者為「五經博士3」,講授《詩》《書》
《禮》《易》《春秋》儒家五經,並在地方上選拔優秀的
青年為「博士弟子員」,讓他們跟隨五經博士學習,通過考核
後,成績突出者可委任為官員4
資料 2 西漢太學授課意想圖
太學的興立,確立了漢朝的教
育體系,為國家培育人才
3 凡不研習儒家五經的博士,一律罷免。
4 博士弟子員每年考試一次,成績優異者可在中央出任郎中(宮廷侍衞)一職,成績次
等者則被委任為地方官吏。
儒家思想自此
成為中國統治
思想主流
春秋戰國
百家爭鳴
秦朝
法家思想
西漢初年
道家思想
漢武帝
儒家思想
資料 1 春秋至漢武帝時
期統治思想的轉變
89
2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ii. 設察舉制度
儒家思想強調孝順、清廉的個人品格。漢武帝
期望國家的人才品德和才能兼備,命地方每年舉薦孝子廉吏
(清廉的官吏)各一人到中央實習,被舉者經考核後,中央會
按他的才能委派適當的官職。
iii. 重用儒生
「獨尊儒術」的原則下,漢武帝大量起用
中央、地方的官吏,甚至提拔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孫弘
,大大提升儒生的地位。
II 漢武帝的武功
1. 北伐匈奴
漢初國力疲弱,朝廷
匈奴採取和親政策5,但匈奴一直是
漢朝的主要邊患。漢武帝執政後,
力漸強,決定對匈奴主動出擊。他先
後派衞青霍去病等將領討伐匈奴,
把匈奴驅逐至漠北6。此後匈奴多年不
再南侵,西漢北部的邊境得到安寧。
漠南戰役
年份:公元前127
將領:衞青
概況:收復黃河河套地區,置方郡
河西戰役
年份:公元前121
將領:霍去病
概況: 佔領河西走廊,置武威、張掖
酒泉、敦煌「河西四郡」
漠北戰役
年份:公元前119
將領:衞青、霍去病
概況: 衞、霍分途夾擊匈奴,匈奴大
敗,退至漠北
5 漢朝派宗室女子與單于(匈奴王)通婚,又每年向匈奴贈送豐厚財物,藉此建立彼此
的友好關係,阻止匈奴南下侵擾。
6 今蒙古戈壁沙漠以北的地區。
班固《漢書武帝紀》
「不舉孝,不奉詔
當以不敬論。不察廉,
不勝任也,當免。」
(語譯:假如地方官員不
薦孝子、廉吏,就是
君主不敬和失職,應當論
罪和罷免。)
資料 3 「單天降」瓦當
稱頌漢軍擊退匈奴的功績
匈奴民歌
失我祁連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嫁婦無顏色。
(語譯:失去了祁連山,使
我們沒有地方飼養家畜
失去了焉支山(又稱胭脂
山),使我們的女子不能打
扮得漂亮地出嫁。)
在漢軍的進攻下,匈奴
兵節節敗退。這首民歌
表達了匈奴人對戰敗感
到極為悲傷。
90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西漢抗擊匈奴名將
衞青、霍去病
衞青出身低微,原是諸侯府中的奴僕,後因姐姐衞子夫
漢武帝寵幸,地位才開始顯貴。衞青得到漢武帝的重用
奉命領兵進擊匈奴,官至大司馬大將軍。他曾七次出擊匈
奴,每每獲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常勝將軍。
霍去病是衞青的外甥,十八歲時首次出戰,奉命帶領八百
騎兵攻打匈奴,斬殺逾兩千匈奴兵,立下大功。霍去病年
紀輕輕已戰功彪炳,據《史記》記載,漢武帝為此賞賜他
一所大宅,但霍去病卻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奴還未消滅,我怎能成家呢?)為由謝絕,盡顯英雄氣概。
衞青(左)、漢武帝(中)、霍去病
(右)雕像
2. 開拓疆土
除了北伐匈奴外,漢武帝
還積極開拓其他疆土。他先後派兵征服
百越7朝鮮西南夷8西羌
9等邊疆民族
地區,並在當地設郡縣管治,擴大漢朝
的版圖。
3. 通使西域
漢武帝派遣郎中張騫
出使
西域,以結交盟友,共抗匈奴。雖然張
騫沒有達成出使目的,但他的出使開闢
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形成舉世聞名
的「絲綢之路」,大大促進中西方的經
濟、文化交流。
西域
西域是漢朝及其後對玉門關﹙位於甘肅敦煌﹚以西地區的總稱,泛指
中亞、南亞、西亞、北非和歐洲,包括現今的新疆、哈薩克、阿富
汗、伊朗等地。西漢時期的西域有眾多小國,在張騫出使西域前,這
些小國大多被匈奴控制着,通往西域的道路因而被阻斷。
7 百越諸族中,南越、越、東甌三國合稱「三越」,漢武帝先後消滅「三越」政權。
8 今雲南、貴州、四川南部一帶。
9 今甘肅、青海一帶。
資料 4 漢武帝征服各族示意圖
有關張騫通西域的詳
細內容,請研習第4
兩漢通西域與中外
文化交流。
91
2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西漢的版圖與秦朝的版圖(73 頁資料 12)有甚麼不同?這
反映西漢的國力如何?
重點小提示
比較秦朝和西漢的版圖面積
留意各邊疆民族和河西四郡的位置
西域都護府是漢宣帝時設置的管轄機構,負責維護西域各
國的秩序,意味着玉門關以西部分西域地區歸漢朝管轄
資料 5 西漢疆域略圖(約
公元前 60 年)
應付軍費開支的新經濟政策
由於漢武帝不斷對外用兵,以致國家虛耗大量金錢。有見及此,漢武
帝推行了「新經濟政策」,藉抑制商人,為中央政府增加財政收入。
以下是部分新經濟政策的內容:
統一貨幣: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禁止民間私鑄
鹽鐵酒專賣:規定煮鹽、冶鐵、釀酒為國營事業,嚴禁私營
徵收商稅:向商人收取重稅,並鼓勵百姓告發瞞稅者
五銖錢
藉抑制商人來開拓財源,以應付軍費開
支,是否可取的策略?試與同學討論。
92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漢武帝文治武功對西漢國力發展的影響
漢武帝雄才偉略,他的文治、武功把漢朝推至盛世,但他
施政的過失亦令西漢國力開始由盛而衰,逐漸走向下坡。
I 正面影響
1. 政權穩固
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強調「大一統」、
「尊君」的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因而有利維護君主權威
鞏固中央集權,為西漢盛世打下穩固的基礎。
2. 人才輩出
漢武帝建立士人政府,廣開仕途,平民可憑個
人才能入仕為官,打破漢初官職由貴族、功臣壟斷的局面,體
現西漢政權的開放。朝廷人才輩出,令施政更見成效。
3. 吏治
10
清明
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當中仁義忠孝的道德
觀念規範官員的品行,加上察舉制度的確立,令選拔人才重視
德行,因此西漢的官吏大多品行端正,吏治清明。
4. 版圖擴大
漢武帝武功卓著,平定四方,多個邊疆民族的
地域成為西漢領土的一部分,使西漢的疆域空前壯大,國力達
至頂峯。
5. 聲威遠播
張騫出使西域後,加強了中國與西域之間的經
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和,也令漢朝聲威遠播
資料 6 西漢彩繪步兵俑(左)、騎兵俑(右) 顯示了西漢軍隊陣容的強大
10 指官吏的作風和治績。
漢武帝的功績能否抵
償他的過失?
受儒家思想影響,
漢武帝重視人才的
品德和才幹。放眼
現今香港,你認
個人品格是否選拔
官員的重要準則?
你認為「漢人」「漢語」
「漢字」這些稱呼的由來
跟漢武帝盛世有甚麼關係?
93
2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II 負面影響
1. 征伐過度
漢武帝在位期間四出征討,用兵累計達數百
萬,人力物力消耗極大,以致國庫入不敷支。連年征戰,百姓
飽受戰爭之苦,人口銳減
2. 損耗國庫
漢武帝生活奢侈大興土木,曾徵召大量人民
修建華麗的宮苑,勞民傷財,使國家財政陷入困境,幾乎耗盡
漢初積蓄下來的財富。
3. 妨礙學術自由發展
漢武帝偏重儒學,確立了儒家思想的主
導地位,但儒家以外的學術思想因而受到排斥,妨礙了學術的
自由發展。
資料 7 泰山無字碑 據說漢武帝認為自己的功過應
由後人評價,因此立了這塊無字碑
資料 8 漢武帝陵
茂陵
巫蠱
漢武帝生性多疑,迷信鬼神,最終釀成一場悲劇。據《漢書》記載
晚年的武帝體弱多病,精神欠佳,寵臣江充進言,稱他患病是受「
蠱」術(詛咒他人受到禍害的巫術)所致,趁機陷害一向與自己不
和的太子劉據。武帝與劉據關係疏離,對江充挑撥離間的說話深信不
疑,因此派兵圍捕劉據,劉據最後不堪受辱而自盡。後來武帝重新調
查事件,發現巫蠱一事根本不存在,對太子受冤深感愧疚,命人修
「思子宮」,以示自己的思念之情。
94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漢武帝與「亡秦之失」
資料一
漢武帝揮霍浪費,刑法繁多,剝削百姓,對內建造華麗宮室,對外征伐四夷邊族,使
民生困苦,百姓羣起為盜。漢武帝的行為其實與秦始皇很相似。
整理自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
資料二
漢武帝統治的中後期,國庫空虛,民生日困。有見及此,武帝在公元前89年,在輪台下詔
書,宣布改行與民休息的政策。
輪台詔
在征伐匈奴的過程中,眾多將士戰死,使朕感到悲痛。有大臣提議在遙
遠之地修築堡壘,但朕不忍再行勞民傷財的政策。當今最重要的任務,
是禁止地方官員苛待百姓、擅加賦稅,讓百姓可專注發展農耕。
整理自班固《漢書•西域傳》
1. 根據資料一及就個人所知,漢武帝犯了哪些與秦始皇相似的過失?試指出兩項,並加以說
明。歸納 比較 說明
過失 說明
大興土木 壓制言論
荒廢政事  四處征伐
大興土木  壓制言論
荒廢政事  四處征伐
2. 承上題,為甚麼漢武帝犯了與秦始皇相似的過失,但西漢沒有如秦朝般速亡?試參考資料
二及就個人所知,加以分析。比較 分析
第一,漢武帝晚年悔過,及時補救自己的過失。
第二,漢武帝執政時,國家的根基較秦朝穩固。
󰷔󴐷󰟢󶘨
󶚞󱽻󰯨󲅲
95
2
西漢的建立
楚漢相爭結束後,劉邦建立西
漢,是為漢高祖
漢初國力疲弱,朝廷採取與民休息政策,
逐步恢復國力
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
治國
建立士人政府:辦太
學、舉孝廉,朝廷以儒
生為骨幹
北伐匈奴:派衞青、霍去
病出征,匈奴不再南侵
通使西域:張騫出使西
域,聯絡盟友共抗匈奴
開拓疆土:征服百越、朝
鮮、西南夷、西羌
漢武帝
的施政
文治 武功
政權穩固:獨尊儒術有
利中央集權
吏治清明:官員才德兼
備,品行端正
人才輩出:開放仕途,
有利施政
版圖擴大:平定四方,
確立中國版圖
聲威遠播:通使西域,
宣揚漢朝國威
征伐過度:用兵連年,百
姓疲於征戰
妨礙學術自由發展:獨尊
儒學,排斥儒家以外的學
術思想
損耗國庫:揮霍浪費,幾
乎耗盡國家積蓄
漢武帝
施政對國力的
影響
96
1. 以下哪項不是漢高祖建國後須面對的問題?
A. 人口銳減
B. 官員人數過多
C. 農業生產下降
D. 軍事疲弱
2. 以下哪項有關「獨尊儒術」的描述是正確的?
A. 是由漢高祖時期開始實行的治國方針。
B. 重用熟讀儒家經典的讀書人。
C. 下令儒家學說以外的書籍,一律焚毀。
D. 實行「獨尊儒術」的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
3. 試在橫線上填上正確的答案。
漢武帝為建立士人政府,在京師興辦 ,培養人才;任
傳授《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下令地方
每年舉薦孝子、 各一人到中央實習,然後按才能授官。
4. 試將以下人物和相關的歷史事件配對起來,然後在方格內填上正確的代表英文字母。
A. 董仲舒 討伐匈奴,使匈奴退至漠北
B. 公孫弘 出使西域
C. 霍去病 向漢武帝提出「獨尊儒術」的建議
D. 張騫 以平民身分出任丞相
5. 試簡述漢武帝開拓疆土為西漢國力發展帶來的利弊。
利弊
97
3
3
以後
這兩幅是東漢後期政局的
意想圖。 你認為那時候的
政局出現了甚麼問題?
經歷漢武帝盛世
後,漢朝的國力
發展出現怎樣的
轉變?
外戚
臣是陛下的親人,就
由臣協助陛下決定各
項軍政大事吧!
宦官
那些外戚完全不把朕
放在眼內!你是朕的
心腹,你要幫助朕除
去他們!
朝廷將會是我
們的天下!
98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西漢的外戚專權與衰亡
漢武帝將漢朝的國力推展至高峯,可是他晚年揮霍無度,
長年對外用兵,以致國力損耗。雖然先後繼位的漢昭帝漢宣
成功恢復西漢的興盛,但自漢元帝開始,西漢國勢日衰,政
權漸由外戚把持,造成日後王莽篡漢的結果。
I 西漢外戚專權的形成
外戚的崛起
資料一
西漢後期外戚專政表
皇帝 即位年齡 太后 得勢外戚
漢成帝 19歲 王政君
王鳳、王音、王商、王根(皆為
王政君的兄弟)、王莽(王政君
的姪兒)
漢哀帝 19歲 傅太后、丁太后 傅氏、丁氏
漢平帝 9歲 王政君(太皇太后)王
孺子嬰 2歲 王政君(太皇太后)王
資料二
即位
已十九
,本
親政的能力,但因沉迷酒色而把朝政交由
王鳳
王鳳
後,輔政將
職由
人輪流充任。
初即位
,本想
一番作為,但因受制
,他本人又體弱多病,政
因而
荒廢。其後又寵愛朝
董賢
甚至想把
位讓給他,更使國人失望。
整理自傅樂成《中國通史》
1. 根據資料一,甚麼是「外戚」?試在適當的方格內加上號。判斷
皇帝的同姓宗室
皇帝的外家,即太后或皇后家族的親屬
與皇帝無血緣關係的大臣
󶚞󱽻󰯨󲅲
外戚專權如何導致西漢走向衰亡?
99
3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2. 就以上資料,為甚麼西漢後期會出現外戚專政的局面?試加以解釋。
分析
從資料一所見,西漢後期登位的皇帝年紀都較
此外,根據資料二,西漢後期的漢成帝、漢哀帝都是 的君主。
經歷「昭宣之治1」後,西漢開始步入外戚專權的局面。
個局面的形成,跟相權被削和君主的治國能力有關。
1. 武帝重用外戚
漢武帝為了加強皇權,削弱丞相2權力,
重要政務交由較親近的外戚3處理。武帝死後,外戚霍光受命為
漢昭帝的輔政大臣,他輔助昭、宣二帝治國,掌握朝中大權,
開啟了外戚掌政的局面。
霍光輔政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公元前87年,霍光奉漢武帝遺命,輔助年
幼的漢昭帝。昭帝早逝無子嗣,霍光迎立武帝的孫兒劉賀繼位,但不足一
個月,霍光以劉賀行事荒淫為由把他廢除,另立武帝曾孫劉詢為帝,是為
漢宣帝。霍光輔政近二十年,着力恢復國家經濟,是成就「昭宣之治」
重要人物,因此被視為西漢的賢臣。
霍光畫像(意想圖)
2. 君主庸弱
漢宣帝以後的君主大都昏庸無能,或年幼繼
,缺乏治國的能力,政事遂由外戚掌管。漢成帝即位後,
王政君4親臨朝廷處理政務,她極力提拔王氏家族的成員擔任
朝中要職,掌握實權,令外戚獨專朝政。王家權勢強大,為
莽篡漢奠下基礎。
1 漢昭帝、漢宣帝在位期間,着力整頓經濟,改善民生,又派兵降服匈奴,使西漢的國
力得到恢復,史稱「昭宣之治」。
2 漢武帝以前,丞相是三公之首,統領百官處理政務。
3 漢武帝在位期間重用竇嬰、田蚡、衞青、霍去病等外戚。
4 漢元帝的皇后。
武帝、昭宣時期已有外戚掌
政的情況,但為甚麼那時候
沒有出現皇權衰落的危機?
100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II 王莽篡漢
1. 籠絡人心得勢
王莽是王政君的姪兒。有別於其他驕傲奢侈
的王氏子弟,王莽謙恭儉樸,又廣施善政,救濟貧民,因此深
得朝野的讚賞,成功收攬民心。
2. 篡漢立新
漢平帝時,王莽已獨攬大權,其後平帝突然去
5,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帝,自稱「假皇帝6」,代
理政事。公
始建國元年
9年,王莽廢孺子嬰,自立為帝,建立新朝,西
漢至此滅亡。
3. 新朝速亡
王莽建立新朝後,推行新政。可是,新政弊多
於利,以致社會日趨混亂,最終引發民變。此時,漢宗室劉秀
乘時起兵,與民變隊伍聯合反新。最後,劉秀大敗王莽軍隊,
王莽被殺,新朝建立僅十五年便滅亡。
東漢的戚宦政治
新朝滅亡後,劉秀於公
建武元年
25年登位稱帝7,是為漢光武帝
定都洛陽8,恢復漢室統治,史稱「東漢」。
東漢經歷了「光武中興」、「明章之治
9的強盛時期後,
出現外戚和宦官爭鬥不斷、交替弄權的亂局,導致東漢國勢
日衰。
外戚專權 外戚
篡漢 外戚、宦官交替弄權
西漢 東漢
資料 2 西漢至東漢戚宦政治時期示意圖
5 據說是被王莽毒殺。
6 「假」為暫代之意。
7 劉秀在河北培植勢力,聲勢浩大,在眾將的擁護下稱帝。
8 今河南洛陽市,即東周時的洛邑。
9 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三帝在位的六十多年,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武功興盛,
開創了「光武中興」、「明章之治」兩段治世,是東漢最強盛的時期。
資料 1 王莽畫像(意想圖)
假如沒有王莽篡漢,你認為
西漢的國祚會長嗎?試與同
學討論。
東漢的戚宦政治有甚麼特色?
為甚麼漢朝會劃分為「西
漢」和「東漢」?
101
3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戚宦相爭概況
東漢中後期開始,展開了持續過百年的戚宦相爭。
1. 內朝權重
針對西漢末年皇帝失權的情況,漢光武帝着力
加強皇權,提升內朝尚書的權力,以削弱三公10的軍政大權
內朝逐漸成為權力的中心。由於內朝官職多由外戚宦官
任,這兩派勢力因而得到擅權的機會。
2. 外戚專政
東漢自漢和帝開始,大部分君主都年幼即位
不懂處理政事,因此多由太后攝政。太后往往把重要的職位交
由自己的父兄子姪擔當,造成外戚專政。
3. 宦官當權
外戚身居要職,權勢強大,日漸變得驕橫。皇
帝長大親政後,不甘受外戚控制,於是借助身邊的宦官來消除
外戚,希望奪回權力。宦官因消除外戚有功而受到寵信,大權
隨之轉移到宦官手上,形成宦官擅政的局面。
宦官
宦官是指古代在宮中侍奉皇帝及其家人、閹割後失去生殖能力的男
性。中國自西周開始已經有宦官,早期的宦官不一定是閹人,直至
漢時宦官才全部使用閹人。宦官須被閹割的原因是為了杜絕後宮之
亂。宦官的來源包括因家貧被迫閹割並賣進宮中的幼童,也有自願進
行閹割而投身宦官行列的男性。宦官制度是一種不文明的制度,一直
到滿清政府被推翻後,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宦官制度才正式取消。
4. 戚宦交替弄權
宦官憑着與君主親密的關係,操控朝政。可
是,東漢的皇帝大多早逝,年幼的太子登基,大權又回到外戚
的手中。東漢和帝後百多年的政局,就在這種外戚宦官權力
循環交替的局面下渡過。
10 西漢沿襲秦朝制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後依次改稱為大司徒、大司馬、
大司空),分別掌全國政務、軍事和監察百官。到東漢時,三公是指司徒(負責考核
官吏治績)、太尉(負責考核全國軍官)、司空(負責營建及水利),權力比西漢
大大減少。相對內朝,外朝就是指以三公為首的文武百官。隨着內朝的權力不斷膨脹,
三公漸漸失去實權。
內朝
西漢時,漢武帝為了
制衡相權,任用一些
親信近臣參與決策,
形成了內朝。內朝官
員有出入宮禁的自
由,可侍皇帝左右在
宮內辦公。尚書原是
內朝管理文書工作、
傳達詔令的部門,地
位較低,到東漢時漸
漸發展成總攬朝政的
最高機關。
資料 3 東漢宦官木俑
102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君主早逝,選立幼主 君主長大,信任宦官
幼主登基,太后攝政
宦官得勢,專權弄政
外戚專權,操縱君主
宦官施計,消除外戚
東漢戚宦相爭
權力交替
示意圖
東漢皇帝為何普遍短壽?
東漢除了光武帝、明帝、獻帝外,其餘的皇帝都未滿三十六歲便去
世。東漢皇帝短壽的原因,有學者推斷跟皇室的生活有關。東漢皇
帝普遍早婚早育,由於身體發育尚未成熟,過度縱慾,不但損害自
身健康,也使生下來的皇子體質虛弱,容易夭折。這些先天不足的
皇子即使能長大成人,也會因未及成年便縱情酒色,使身體變得更
加虛弱,加上當時醫學落後,他們很容易一病不起,結果造成東漢
歷代皇帝早逝的惡性循環
漢殤帝雕像 殤帝是中國歷
史上年紀最小的皇帝,但
不足兩歲便去世了
103
3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戚宦亂政
東漢末年,漢順帝死後,外戚梁冀的權勢不斷上
升。繼位的沖帝早死,梁冀擁立年僅八歲的質帝
質帝年幼而聰敏,因不滿梁冀驕橫霸道,有次在朝
中指責梁冀是「跋扈(霸道)將軍」,梁冀心生
怨恨,暗中毒殺質帝,再迎立桓帝。
桓帝在位期間,與一眾宦官合謀除掉梁冀。宦官
超、徐璜等五人因誅除梁冀有功獲封為侯,世
稱「五侯」。宦官「五侯」專擅朝政,不少地方官
吏均為「五侯」的同黨,他們在地方上橫行無忌
到處搜刮財富,欺壓百姓。凡是與「五侯」一黨作
對的官吏,不是被殺就是投入牢獄。
整理自范曄《後漢書•梁冀傳》、《後漢書•宦者列傳》
1. 根據以上資料,東漢末年戚宦亂政的情況是怎樣的?試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答案。理解 歸納
外戚和宦官 弄權,他們操控 ,又排除異己,導致政治
,社會
2. 根據以上資料,你認為戚宦亂政如何促使東漢步向滅亡?試加以解釋。解釋 分析
作答指引:朝廷能否制止戚宦亂政的情況?戚宦亂政會引發民眾作出怎樣的反抗?
󶚞󱽻󰯨󲅲
東漢衰亡
在戚宦相爭中,外戚利用皇帝的幼弱,獨攬大權;宦官則
恃着皇帝對自己的寵信,把弄朝政。他們交替專權,雙方都力
操縱皇帝排除異己,又貪污受賄剝削百姓導致東漢
政日漸敗壞,引發黨錮
之禍黃巾之亂,以及州牧割據,促使
東漢滅亡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
中國歷史》:「 皇帝
被戚宦玩弄於股掌之
,形同擺設,他們
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
為非作歹,惑亂朝綱,
為害地方。」
戚宦相爭是否導致東漢滅亡的主因?
104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I 黨錮之禍
腐政中的清泉
東漢的太學生關心國事,敢於批評朝政。漢
桓帝時,地方官吏朱穆因打擊橫行州郡的宦
官勢力而被治罪,數千名太學生到皇宮前請
願,指責宦官的惡行,更表示願意代替朱穆
服刑,以表肅清奸惡的立場。桓帝礙於群情
洶湧,不得不赦免朱穆。當時的太學生對朝
廷有一定影響力,太學生亦因此受到宦官的
敵視。
整理自翦伯贊《秦漢史》
1. 根據以上資料,東漢的太學生如何面對宦官亂政的局面?試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答案。理解
東漢太學生不滿宦官 ,因此以        的方式,直接向
        表達對宦官的不滿,希望朝廷可以正視並阻止        的局面。
2. 東漢的太學生具備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品格?試加以說明。評鑑
作答指引:東漢太學生有甚麼性格特質?他們以甚麼態度面對當權的宦官?
󰣇󰢜󲪜󶠿
1. 清議風氣的形成
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提倡儒術推崇正義
的操守,一般士人都正直敢言、不畏強權,他們常常議論時事
政治評價當世人物。這種議政的風氣,稱為「清議」,清議
的輿
論力量間接導致東漢後期的黨錮11之禍
你認為「清議」的風氣
在香港存在嗎?這種風
氣對於政府的管治有何
重要作用?
11 「黨」是指朝臣和太學生結成的朋黨;「錮」是指剝奪一個人的政治權力,終身不得
做官。
資料 4 漢朝太學畫像磚
太學是清議的集中地
105
3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2. 兩次黨錮之禍
東漢後期,宦官弄權,敗壞朝政,令清議
風氣更盛。一些正直的朝臣太學生對當權的宦官作出猛烈抨
擊。宦官為求報復,利用自己的權勢禁錮
殺害數百位
反對者,釀成桓帝靈帝時兩次黨錮之禍。
3. 摧毀人才,敗壞朝政
經過兩次黨錮之禍後,朝中的正直之
幾乎全被清除,令國家失去大量人才。宦官取得勝利後,
們更加為所欲為,橫行無忌,東漢政治更為黑暗。
黨錮之禍
你們結黨誹謗朝廷,
實在罪無可恕!
漢桓帝時,朝臣 李膺、陳蕃等聯合太學生猛烈抨擊
宦官操控朝政、貪污腐敗,引起一眾宦官不滿。
宦官報復,誣告李膺等人私自結黨,誹謗朝廷,逮捕
李膺等二百多人。後來外戚竇武求情,他們才獲釋
但遭終身禁錮,不許做官。這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漢靈帝即位後,竇武掌政,重用李膺、陳蕃等人
密謀誅殺宦官。
可是事機洩露,宦官先發制人,李膺等百多人被殺
,先後被捕的受牽連者多達六七百人。這是第二
次黨錮之禍。
整理自范曄《後漢書•黨錮列傳》
1 2
3 4
你們這些宦官
敗壞朝政,不
會有好下場!
李膺
陳蕃
竇武
106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II 黃巾之亂
1. 民生困苦
東漢末年,不論是外戚還是宦官當權,都會擾
亂朝政,禍害百姓。黨錮之禍後,宦官的惡行更趨嚴重,他們
黨羽遍布州郡,任意欺壓百姓,加上天災頻生,導致民不聊
生,最終釀成民變。
2. 民變爆發
漢靈帝時,平民張角創立「太平道」。他藉治
病傳教,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12」的口號為號召,祕密反
漢,十多年間累積信徒達數十萬。公
中平元年
184年,張角率領信徒
全國各州發動叛亂,由於他們以黃巾裹
作為標記,因此這
場動亂被稱為「黃巾之亂」。
資料 5 黃巾之亂意想圖
3. 動搖東漢統治根基
黃巾軍聲勢浩大,朝廷經過二十多年才
平定亂事。這場民變大損東漢元氣,動搖統治根基,令東漢步
向滅亡。
III 州牧割據與東漢滅亡
1. 州牧日漸強大
在平定黃巾之亂期間,朝廷發覺州郡沒有
足夠兵力應付民亂,因此擴大刺史13的職權,賦予他們軍政大
權,並改稱為州牧。自此州牧權力日漸強大,割據一方,令
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12 「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是指黃巾軍。
13 漢武帝時,全國分為十三州,每州設置一刺史,負責監察地方,不能干涉地方的軍政、
財政和民政。
東漢民謠
髮如韭,剪復生;
頭如雞,割復鳴。
吏不必可畏,小民從
來不可輕。
(語譯:人民的頭髮如韭菜
一樣剪完會再生長;人
的頭如雞一樣,即使被斬掉
仍會繼續鳴叫。毋須害怕官
,因為民眾的力量是不可
輕視的。)
這首在東漢末年流傳的
民謠,表明了人民反抗
腐敗漢室的決心。
有關「太平道」的詳細
內容,請研習延伸部
1
道教的形成。
107
3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1. 哪兩位州牧的勢力較大?
2. 為甚麼州牧割據的局面會
招致東漢滅亡?
重點小提示
1. 留意州牧各自的勢力範圍
2. 留意首都洛陽所處的勢力
範圍
資料 6 東漢末年州牧割據形勢圖(約公元 199 年)
2. 東漢滅亡
光熹元年
189年,漢少帝即位後,外戚何進與朝臣
聯合州牧董卓誅除宦官,但計劃洩露,何進被宦官所殺,
紹引兵入宮,盡殺宦官二千多人。而董卓帶兵進入洛陽後,
少帝,另立漢獻帝,把持東漢政權。袁紹號召各州牧起兵討伐
董卓,董卓被部下所殺。公
建安元年
196年,州牧曹操把獻帝迎至
14,此時東漢統治已名存實亡。直至
建安二十五年
220年,獻帝被曹操
兒子曹丕
所廢,東漢正式滅亡。
東漢滅亡過程
太學生批評得
勢宦官,引起
宦官不滿
宦官殘害忠
良,政治黑
暗,民生困苦
朝廷在地方
設置州牧,
平定動亂
國家四分五
裂,政權逐
步瓦解
14 今河南許昌市。
108
西漢外戚
專權
形成背景
武帝重用外戚:武帝加強皇權,倚重外戚;霍光開啟外戚掌政的局面
君主無力理政:成帝缺乏治國能力,太后王政君攝政,王氏外戚因而得勢
王莽篡漢
籠絡人心:王莽為人謙恭,廣施善政,成功收攬人心
建立新朝:王莽立孺子嬰,不久篡漢自立
西漢衰亡
戚宦交替弄權
外戚、宦官輪流把弄朝政,排除異己,導致朝政敗壞,引發一連串問題
外戚專政原因
君主早逝,幼主繼位,外戚操縱
幼主,獨攬大權
宦官當權原因
君主長大後不甘受外戚控制,借
助宦官消除外戚,宦官得勢
東漢戚宦
相爭
東漢衰亡
黨錮之禍
黃巾之亂
州牧割據
宦官誣陷正直朝臣、太學生,摧毀人才,朝廷
忠良盡去
外戚、宦官欺壓百姓,民生困苦,張角率領黃
巾軍發動民變,動搖東漢統治根基
朝廷賦予州牧軍政大權以平亂,州牧日漸強
大,割據一方,東漢名存實亡,最終被曹丕
所篡
109
3
1. 為甚麼西漢末年會出現外戚專權的局面?
(1) 漢武帝開了重用外戚的先例 (2) 君主大多早逝
(3) 君主昏庸,無力理政 (4) 太后王政君密謀篡漢
A. (1)(3) B. (1)(4)
C. (2)(3) D. (2)(4)
2. 試在橫線上填上正確的答案。
王莽簡歷
背景:
王氏家族成員, 的姪兒
得勢原因:
為人謙恭,深受朝野讚賞,又以善政 民心
篡漢立新:
為帝,自稱 ,最後篡位自立
3. 以下哪項有關東漢宦官擅政的原因是不正確的?
A. 外戚驕橫,操縱皇帝,間接造就宦官得勢。
B. 宦官無力篡奪皇位,因此深得皇帝寵信。
C. 太后提拔宦官,宦官權勢漸大。
D. 漢光武帝加強內朝權力,助長宦官權勢。
4. 試按時序排列東漢衰亡的先後次序,然後在方格內填上正確的代表英文字母。
A. 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黃巾之亂爆發。
B. 州牧權力漸大,割據一方,使國家四分五裂。
C. 東漢滅亡。
D. 戚宦相繼掌權,政治日益敗壞。
E. 內朝權重,逐漸總攬朝政。
F. 朝野正直之士批評宦官弄權,釀成黨錮之禍。
C
110
西
與中
4
左圖標示的皇帝是誰?
張騫奉命出使西域的目
的是甚麼?他的出使為
漢朝帶來甚麼成果?
你認為右面哪些物產
是從西域國家傳入?
哪些是來自中國本
土?物產命名的特點
或能給你提示。
張騫
皇帝
張騫出使西域的壁畫 描繪張騫出使西域前,向君主辭別的情景
胡桃
胡琴
古箏
茶葉
梨子
西瓜
111
4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張騫首通西域
漢朝以前,中國與西域之間僅限於民間小規模的往來。自
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後,中外的文化交流正式展開。
I 出使背景
西漢建立後,匈奴一直威脅北方邊境的安全。漢武帝即位
後,國家日漸富強,他決定對匈奴主動出擊。在這個背景下,
郎中1張騫奉命出使西域,聯絡各國共抗匈奴
II 出使經過
1. 第一次出使
建元三年
元前138,張騫率領百多人從
出發,目的是聯絡大月氏
2,共擊匈奴。可是,他
在途中被匈奴人
,拘禁了十年之久。後來,他
乘機逃脫,途經焉
、龜
3等地,輾轉終抵達大月
氏,但此時大月氏已無意對付匈奴4。張騫只好啟程
回國,途中又再被匈奴俘獲並拘禁一年多,後乘匈奴
內亂才逃返長安。張騫這次出使西域歷時十三年。
資料 2 張騫通西域雕塑群
1 宮廷侍衞。
2 原居於敦煌一帶的部落,後遷至今阿富汗一帶。西漢時,匈奴曾大破大月氏,大月氏
的首領被匈奴人所殺,因此大月氏視匈奴為敵,常伺機報復。
3 焉耆、龜茲均位於今新疆境內。
4 當時大月氏人遷往新地居住已久,生活安定,再無報復匈奴之意。
張騫通西域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
資料 1 玉門關遺址 位於甘肅敦煌
是漢武帝時期通往西域的門戶
張騫封侯
張騫從西域返回長安
後,跟隨衞青出擊匈
奴。張騫熟悉匈奴軍的
特點,並擁有豐富的地
理知識,這些優勢令他
成功協助漢軍取勝。張
騫因此立功,被漢武帝
封為「博望侯」。
112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2. 第二次出使
元狩四年
元前119年,張騫奉命再次出使西域,他率
使三百人前往烏孫5,準備游說結盟,共同對抗匈奴。可是,
烏孫王不敢與匈奴結怨,加上不了解漢朝,因此拒絕結盟。
此同時,張騫派遣副使出訪大宛
康居安息
6等國,
加強漢室與西域國家的聯繫。公
元鼎四年
元前115年,張騫與一眾使者
回國。
III 出使成果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雖未能完成他的軍事任務,但加深了
漢室對西域的認識,亦令漢朝聲威遠播。此後漢朝和西域各國
經常互派使者,彼此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同時,張騫開闢
中國與西域的陸路交通,奠定日後絲綢之路的基礎,被譽為
7」之創舉。
1.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地在哪裏?
2. 漢室與西域諸國建立友好關係,如何有助實現對抗匈奴的
目的?
重點小提示
留意張騫出使西域所途經國家的位置
資料 3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公元前 139 -114 年)
5 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一帶。當時位於匈奴西部的烏孫,勢力日益強盛,有意擺脫匈奴
控制。
6 大宛即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一帶;康居即今哈薩克斯坦南部;安息即今伊朗
西北;身毒即今印度。
7 出自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意指開通道路。
漢朝與烏孫友好
烏孫雖沒有答應與
朝結成軍事聯盟,但
願意與漢朝通好。張
騫離開烏孫時,烏孫
王特派使者護送他回
國,並送上數十匹馬
以表答謝。烏孫的使
者見識了漢朝的繁榮
後,更加重視與漢朝
發展友好關係。
113
4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勇敢的開拓者
臣必定會竭盡全
力,完成使命。
1
張騫
公元前 138 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張騫
毅然應募,肩負這個出使的重任。
張騫出使途中被俘虜。他在匈奴過了十年囚禁的生
活,被迫在當地娶妻生子,但始終不願歸順匈奴。
你們到各國去,一定要謙虛誠懇,
千萬不可以恃勢凌人。
4
後來,張騫乘匈奴防範稍鬆,率眾逃脫。張騫逃亡
,仍不忘使命,繼續西行。幾經波折後,張騫
在公元前 126 年返回長安。
不久,張騫向武帝提出與烏孫結盟的建議,以進一
步打擊匈奴。公元前 119 年,張騫率領副使三百人,
第二次出使西域。
整理自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
1. 《史記》中記載張騫為人「堅毅、寬厚」。以上資料如何引證張騫具備這些特質?試在橫
線上填上適當的答案。理解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過程十分艱辛,即使被
他都沒有 ,堅持完成出使的任務,可見他十分堅毅。此外,在第二次出使
前,他提醒副使要以 的態度對待 ,可見他待人寬厚。
2. 你認為張騫從匈奴逃脫後,應否繼續西行?試解釋你的看法。發表意見
作答指引:我們應抱持甚麼態度完成任務?
󰣇󰢜󲪜󶠿
2
大人,我們不是
回中原嗎?
使命未成,
豈可回去。
3
114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班超再通西域
I 出使背景
新朝時,西域諸國因不滿王莽的統治,先後與中原斷絕關
係,匈奴趁機再度控制西域。東漢建立後,西域諸國紛紛請求
恢復與漢室的關係,但漢光武帝認為國家元氣尚未恢復,因此
未有答應。
漢明帝,東漢國力漸強,漢室派竇固出擊匈奴。竇固
欣賞部下班超的才能,因此派他出使西域,聯繫各國共同抵制
匈奴
投筆從戎
的班超
班超生於書香世家,他的父親、兄長和妹妹都是有名的史學家。有
一天,負責為官府抄寫文書的班超頓覺工作枯燥乏味,他扔掉手中
的筆,嘆氣說:「大丈夫應該像張騫那樣為國家立功,怎能老是埋
首抄寫文字?」於是他便放棄文吏的工作,轉而投軍。後世以「投
筆從戎」這成語比喻讀書人棄文從武,為國立功。
整理自范曄《後漢書•班超傳》
II 出使經過
1. 降服西域各國
永平十六年
73年,班超率領三十六人出使西域。
他們首先到達
8,期間擊殺匈奴使者百多人,令鄯善畏服,
歸順東漢,于闐
疏勒9等國亦先後歸附。漢室重置西域都護
10,以監護西域各國。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據《後漢書•班超傳》記載,班超到達鄯善之初,鄯善王熱情款待,但後來態度變得冷淡。班超
發現鄯善王態度轉變是因為匈奴使者到訪,於是決定誅除匈奴使者,並以「不入虎穴,不得虎
子」來激勵部下,意指如不敢冒險,就不能取得成果。班超與部下夜襲匈奴使者營地,乘風縱
火,盡殺使者百多人。班超成功懾服鄯善王,鄯善因此歸順漢室。
8 位於今新疆境內,本稱樓蘭,漢昭帝以後(公元前 77 年),改國名為鄯善。
9 于闐、疏勒均位於今新疆境內。
10 西域都護府首設於西漢宣帝時,至西漢末年廢止。
班超通西域如何影響西域諸國與
漢室的關係?
班超在西域的處事方式跟
張騫有甚麼不同?
資料 4 班超雕像
115
4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2. 留守西域三十年
後來,匈奴的附從國家擊殺西域都護11
令漢室有意暫停經營西域,因此召班超回國。但班超在于闐
疏勒等國的挽留下,決定留在西域。班超在西域居住了三十多
年,接連擊敗莎車
12龜茲等多個親匈奴的國家,打通了西域
的南北兩道。
III 出使成果
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年,西域五十多個國家歸附漢室,使東
漢聲威大振,並恢復了原受阻絕的中西交通。此外,班超曾派
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3,雖然甘英最終未能抵達大秦,但還是打
通了中國至波斯灣的陸路交通,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極大。
班超的出使如何打
通西域南北兩道?
重點小提示
留意班超所途經的
西域國家,主要分
布在天山和崑崙山
附近
資料 5 班超出使西域路線圖(公元 73-97 年)
張騫和班超都是好事之徒?
張騫、班超的功績為後世讚頌,但並非沒有批評的聲音。唐朝李延壽
在《北史》中稱張騫和班超都是「好事之臣」,他們通西域滿足了皇
帝喜愛鋪張、炫耀的心理,卻令國家勞民傷財,是不智之舉。
你對於這種評價有何看法?
11 漢朝駐守西域地區的最高長官。
12 位於今新疆境內。
13 即古羅馬帝國。
假如你是班超,你會選擇留
守還是離開西域?
116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兩漢通西域帶來的文化交流
I 開通絲綢之路
張騫、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域的交通要道,兩
地的商旅自此往來不斷。西域的奇珍異物經此路傳入中國,中
國的絲綢也大量運銷到西方。這條促成中西文化交流的道路因
此被稱為「絲綢之路14」。
絲綢之路的路線
朝的絲綢之路全長七千多公里,由長安
西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玉門關陽關到樓蘭,然後分成南
北兩路:北路沿天山經龜茲、焉耆到疏勒;南路沿崑崙山經且
末、于闐到疏勒。越過葱嶺後,就抵達大月氏、安息等國,最
遠可至大秦。
資料 6 龜茲故城
遺址
資料 7 敦煌鳴
沙山月牙泉
資料 8 葱嶺雪山
資料 9 陽關遺址
資料 10 漢朝絲綢之路
路線圖
敦煌鳴
絲綢之路風光
14 這名稱是由十九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他注意到自漢朝開始,中國與西
域之間的商道上,主要都是運輸絲綢,因此將這條商道命名為「絲綢之路」,後被
泛接受。
絲綢之路的開通如何改善
中國與西域人民的生活?
117
4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II 促進中外文 化交流
1. 中國文化西傳
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的物產、技術大量
傳播到西域。
i. 物產
中國的絲綢鐵器漆器等物產大量西傳,深受西
方人喜愛。
ii. 技術
中國先進的蠶桑鑿井冶鐵灌溉等技術遠傳至
西方,提升當地人的生活水平。
2. 西方文化東來
同時,中國也從西方獲取新的文化元素。
i. 物產
西域的葡萄胡桃15香料琉璃駱駝等物產大量
輸入中原,改善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
ii. 藝術
西域的樂器(如琵琶)、舞蹈(如龜茲樂舞)、
(如石窟
壁畫)雜技等紛紛東傳,豐富了中國藝術的內
涵。
iii. 宗教
絲綢之路開通後,西域的佛教僧侶往來愈趨頻繁,
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佛教在中國本土化後,成為中國
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資料 12 大秦使者到訪洛陽景象復原圖 東漢貴族設宴招待大秦使者,大秦使者按
漢朝習俗席地而坐,舞者正在表演西域的舞蹈,體現中西文化的融和
15 名稱冠以「西」「胡」字的物產多來自西域,例如西瓜、胡瓜、胡椒、胡麻(芝麻)
胡蘿蔔、胡琴等。
資料 11 穿絲綢的羅馬神
中國絲綢深受古羅馬人歡迎
唐白居易《胡旋女
(節錄)
胡旋女,出康居,
徒勞東來萬里餘。
中原自有胡旋者,
鬥妙爭能爾不如。
(語譯:跳胡旋舞的女子
自西域的康居,她們遠從萬
里外來到中原。中原從此有
了胡旋舞,中原舞者與康居
舞者爭奇鬥豔。)
此詩描寫來自康居的胡
旋舞在唐朝十分盛行
反映自漢朝通西域後
西域文化不斷湧入中原。
現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跟
古代有何不同?
118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絲綢之路帶來的中外文化交流
物產
資料 14 絲綢、漆器、鐵器
資料 13 鑿井、養蠶取絲
技術
西域 中國
文化東來
文化西傳
資料 15 葡萄、胡麻 資料 16 駱駝、鴕鳥 資料 17 琵琶樂器、百戲雜技
珍禽異獸食品 藝術
獅子的故鄉
獅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徵物,但原來牠是非洲、印度等西域地區的產物。在漢朝以前,中國根本沒有獅
子,直至東漢順帝時,疏勒國王遣使到洛陽,獻上了一頭獅子。相傳順帝十分喜歡獅子,還說待他死
後,這頭獅子要為他守陵。順帝死後,人們不可能以真獅子為他守陵,於是便在他墓前放了一對石
獅。自此,人們漸漸喜歡把石獅放在門前、桌上,認為可辟邪,獅子逐漸被視為吉祥物。
建築物門前的石獅子
新年舞獅
119
4
春秋戰國 西漢 東漢
現今絲綢之路
資料一
一帶一路簡介
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
路」)的跨國經濟合作帶構思,藉經濟合作加強中國與多個歐亞、非洲國家的夥伴關
係。「一帶一路」包括以下目標:
設施聯通:協助沿線國家加強鐵路、航空等基建,建構連接東西方的基建網絡
貿易聯通:沿線國家共建自由貿易區,減少貿易障礙
民心相通:促進學術、人才、藝術、媒體等交往,推動各國合作
資料二
「一帶一路」路線圖
1. 「一帶一路」的構思源自古代的絲綢之路。你認為兩者的性質和路線有甚麼共通點?試在
適當的方格內加上 號。(可選多於一項)比較 理解
(a) 性質: 促進商貿往來  建立軍事聯盟  與各國建立良好外交關係
(b) 路線: 以西安(即長安)為起點  涵蓋中亞、西亞等國家  以海路為主
2. 你認為「一帶一路」能如何促進中西的文化交流?試加以解釋。分析
作答指引:「設施聯通」和「民心相通」的目標如何有利於文化交流?
󱄒󵲎󰯨󲅲
󱄒󵲎
󰯨󲅲
󶚞󱽻󰯨󲅲
120
西漢
張騫通西域
目的
第一次出使:聯合大月氏共擊匈
第二次出使:聯合烏孫共擊匈
奴,斷匈奴右臂
成果
加深漢室對西域的認識
漢朝聲威遠播,與西域諸國陸續
展開外交關係
「鑿空」西域,奠定陸上絲綢之
路的基礎
目的
聯繫西域諸國共擊匈奴
恢復與西域諸國的外交關係
成果
多個西域國家歸附漢室,東漢聲
威大振
恢復中西交通
打通中國與波斯灣的陸路交通
東漢
班超通西域
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
兩漢通西域後,打通中西陸路交通
的要道
絲綢之路,中西文化由
此大量交流
中國文化西傳
物產:絲綢、鐵器、漆器等
技術:蠶桑、鑿井、冶鐵、灌
溉等
西方文化東來
物產:葡萄、香料、琉璃、駱
駝等
藝術:樂器、舞蹈、繪畫、雜
宗教:佛教
121
4
1. 試在表格內的橫線上填上或圈出正確的答案。
兩漢通西域比較表
朝代 西漢 東漢
使者
目的 聯絡大月氏、烏孫共抗
切斷匈奴與西域諸國的關係,恢復中西
經過
第一次出使:出使大月氏期間被匈奴俘
虜,結盟 成功 / 不成功
第二次出使:出使烏孫,惟烏孫拒絕結
盟;派遣 出訪多國
降服西域各國,五十多個國家先後歸附
漢室
派遣甘英出使 大秦 / 身毒
成果
奠定 的基礎,被譽為
西域之舉
漢朝聲威遠播
重振漢朝聲威
恢復中西的交通往來,並開拓中國至
的陸路交通
2.
漢朝絲綢之路路線圖
(a) 根據上圖,漢朝絲綢之路的路線如何貫通中西?
(b) 試簡述絲綢之路的開通,對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122
1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它的形成跟
東漢末年的政局有很大關係。道教創
立後,在民間廣泛流傳,時至今日
仍有不少中國人信奉道教。
道教的雛型
道教內容龐雜,是由古代民間流行的巫術方術結合道家
思想而成的一種宗教信仰。
早在商周時期,民間已出現各種巫術,人們相信能通過鬼
神來占問吉凶。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方術興起,方士到處宣揚
長生不死和成仙之術。直至西漢時期,方士在巫術、方術的民
間信仰中引入道家思想,並自稱道士」,道教自此漸具雛型。
東漢時期道教的創立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渴求心靈上的
安慰。一些道士藉此時機,宣揚各種神靈之說,吸引民眾歸
信,因而促成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兩個宗教組織的出
現,道教由此漸漸發展起來。
I 太平道
1. 創立與傳道
東漢靈帝年間,張角依據《太平經》
1創立了
「太平道」。張角把《太平經》中的思想轉化為自己的教義,
廣泛向人們宣傳。他主要通過以符水咒語治病2的方術來吸納
信徒,宣稱創教的目的是要救濟百姓,實現天下太平。
1 成書於東漢中晚期,涉及陰陽五行、神仙方術、道家學說等內容,被視為中國最早的
道教經典。
2 張角宣稱人的病苦源於犯錯,因此要病人先向神靈叩頭認錯,然後張角會畫符誦咒
將神符焚燒成灰,混入水中。病人飲下符水後,符的神力便可驅散百病。
資料 1 太極圖 道教
的重要標誌
資料 2 道教的平安符
123
1
2. 發展與衰落
太平道創立十多年後,張角號召信徒發動黃巾
之亂,意圖推翻東漢政權。亂事持續了二十多年,終告失敗。
此後,太平道在朝廷的鎮壓下逐步瓦解。儘管如此,太平
道對道教的發展仍有相當的影響,後世的道士穿黃衣、用符水
咒語的道術替人治病消災,都是繼承太平道的規制。
資料 3 穿黃衣的道士
II 五斗米道
1. 創立與傳道
「五斗米道」為道士張陵3所創,創立時間與
太平道相若。由於入教弟子須繳納五斗米,因而以此命名。五
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為經典,傳道的方術主要
是以符咒招神驅鬼、治病消災,藉此吸納信徒。
2. 發展與流傳
黃巾之亂失敗後,五斗米道吸納太平道殘餘的
信徒,令組織更見規模。張陵死後,他的孫張魯雄據漢中一帶
二十多年4,致力宣揚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在魏晉以後一直持續
發展,得到平民以至統治者的信奉,成為了道教的正統
資料 5 青城山門 四川的
青城山據說是張陵設壇傳
道的舊地
3 又稱張道陵。
4 三國時代,張魯在漢中一帶自立,帶領五斗米道中的資深信徒管理地方的行政、軍事、
宗教等事項,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
資料 4 張陵畫像(意想
圖)
124
道教的「神」與「仙」
道教是一個多神宗教,供奉不同的神仙。一般人都會將「神」
「仙」合而為一,統稱「神仙」。事實上,兩者是不同的。「神」是
有職務的天官,掌管大自然和人間的秩序規律,如門神、財神等。除
此之外,民間常將一些有豐功偉績、備受敬重的人神化,例如三國時
代正義忠烈的關羽,被道教奉為關公。「仙」則是凡人經過種種修煉
而得道成仙,例如代表男女老幼、貧賤富貴各階層的「八仙」。
「八仙」雕像
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道教形成後,多年來在民間廣泛流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詩人李白深受道教思想影響,
的詩作常包含神仙思想;很多著名
的文學作品如《西遊記》、《紅樓
夢》,都與道教的神仙傳說有關。
資料 6 《紅樓夢》書影
文學
道教神仙成為中國畫歷久不衰的題
材;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生動飛揚
的行書,都是受道教符咒啟發的。
資料 7 王羲之行書作品《蘭亭集序》
藝術
道教的神仙眾多,財神、
關公等神明都廣為民間崇
拜。一些道教儀式漸漸轉
化為民間習俗,成為中國
人生活的一部分,例如農
曆新年時到道教廟宇拜神
祈福;喪葬時請道士誦經
修福,超渡亡靈等。
社會習俗
資料 8 道教的祭祀儀式
125
1
香港道觀遊蹤
香港道觀(道教的廟宇)甚多,遍布各區,以下是其中較著名的道觀。同學實地考察香港的道
觀後,製成考察報告,並向全班同學匯報。
黃大仙祠 文武廟
天后廟 車公廟
指引:
1. 同學分成4-5人一組。每組選擇以上其中一所道觀進行考察,每所道觀最多供兩組考察。
2. 同學可先從互聯網搜集道觀相關的資料及圖片。
3. 考察報告可包括以下內容:
道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況是怎樣的? 道觀主要為哪些人所參拜?
道觀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信徒參拜或進行祭祀的情況是怎樣的?
道觀所供奉的神明是誰? 道觀每年有甚麼特別的祭祀活動?
道觀有甚麼建築特色? 在這次考察中,你有何感想?
4. 同學將考察所得製成電腦簡報,當中須包含文字、圖片資料。
5. 每組在班上輪流匯報,每組匯報時間約5-7分鐘。
實地考察與學習歷史
親身考察歷史建築和遺址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在考察的過程中,我們能透
過觀察、訪問、記錄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歷史的細節,拉近自身與歷史的距離。
󶚞󱽻󵾙󵂨
󶚞󱽻
󵾙
󱗈󱄒󳧥󱗁
同學進行考察時
必須遵守道觀的禮
,保持莊嚴,切
勿喧嘩吵鬧,以免
滋擾其他善信。此
,如要在道觀內
拍照,必須得到道
觀人員的同意。
考察小提示
126
2
中國地大物博,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時
在科技發明上有卓越的成就。在漢朝,造紙
術的改良和天文地理儀器的發明,不但大大
提高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也為世界文明的
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造紙術
I 紙的出現
在紙張發明前,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獸骨銅器上,既
費力又不便。後來人們把文字寫在簡牘
1
2上,書寫的材
料雖有所改進,但簡牘不便攜帶,縑帛價錢昂貴,因此難以普
及。到西漢時期,人們開始利用麻料製成麻紙,但這種紙質地
粗糙,容易破爛,不便書寫。
古代書寫工具的演變
獸骨 銅器 縑帛 麻紙
世上最早的紙
灞橋紙
近代考古學家發現,中國最早的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是
1957年在西安灞橋出土的灞橋紙,製成年份約為漢文帝至景
帝時期,反映中國人在西漢初年已會造紙。灞橋紙外觀呈淺黃
色,紙質較薄且粗糙,原料主要為麻纖維。
灞橋紙
1 分為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四種形式,是把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
2 一種絲織品,可以用以縫製衣物,也能在上面寫字、繪畫。
127
2
II 蔡倫造紙
東漢和帝時,宦官蔡倫總結前人造紙
的經驗,改良技術,利用樹皮、麻頭、
破布、舊魚網等原料造紙,並獻給朝
廷。蔡倫製造出來的紙,輕薄柔軟,結
實耐用,很適合書寫,而且價格低廉,
因此廣受歡迎,後人將這種紙命名為
蔡侯紙3」。自此,紙成為一種被廣泛
使用的書寫工具。
漢代造紙過程意想圖
先將樹皮、破布等原料搗碎,放在水裏浸
泡一段時間後,再用火蒸煮。
造紙術的改良對世界影響深
,你認為這是蔡倫一人之
,還是集眾人智慧而得出
的成果?試與同學討論。
將經蒸煮的原料放入長方形的水槽中
用木棒或石製工具不斷攪拌、搗打,製
成紙漿。
用竹簾撈起紙漿,均勻地攤平成薄片。將
竹簾上的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乾,揭起便
成為紙張。
3 蔡倫因改良造紙技術有功而被朝廷封為「龍亭侯」,因此他所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宦官身分的蔡倫改良了造
紙術,對人類文明發展作
出重大貢獻。可見東漢的
宦官都有賢能之士,並非
全都禍國殃民。
資料1 蔡倫畫像(意
想圖)
128
III 造紙術的傳播與貢獻
1. 傳播
在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期間,經蔡倫改良的造紙術
先後傳到朝鮮越南日本;在公元九世紀後,經由絲綢之路
傳播至印度中亞一帶;至公元十七世紀,造紙術基本上已傳
播至整個歐洲美洲各地。
2. 貢獻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蔡倫改良造
紙術後,大幅降低紙的成本,同時提高紙的品質,令紙張得以
普及,進而令書籍的供求增加,有利知識的傳播。造紙術廣傳
至世界各地,推動了知識文化的交流,促進全球文明的發展。
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資料一
在中國造紙術傳入之前,歐洲各國多使用埃及的莎
紙。莎草紙質地脆弱,稍微折疊就會破損。
外,歐洲人還會用羊皮紙來寫字。羊皮紙質地較
厚,價格比縑帛高得多,當時一本羊皮紙的書籍,
是貴族和富豪才能擁有的財產。
古代的羊皮紙
整理自亞歷山大•孟洛《紙的大歷史》、韋爾伯•施拉姆《人類傳播史》
資料二
到十六世紀,中國紙已在歐洲流行。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
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也許,如果沒有
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西方文明的進程大概還要被延遲吧。
摘錄自楊寧《影響西方文明進程的中國造紙術》
1. 根據資料一及就你所知,相對莎草紙和羊皮紙,中國紙有何優勝之處,使它可以在歐洲廣泛
流傳?試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答案。比較
相對莎草紙,中國紙質量較     ,不會容易     。而相對羊皮紙,中國紙質地較
     ,而且價格     ,一般人都能負擔。因此,中國的紙得以在歐洲廣泛流傳。
2. 參考以上資料,中國造紙術的改良,對於西方文明的發展有何貢獻?分析
作答指引:中國紙傳到歐洲後,如何改變知識傳播的速度?
󶚞󱽻󰯨󲅲
129
2
天文地理儀器
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發明了顯示天體4行情況的「渾天
」,以及用以測報地震的儀器
候風地動儀」,體現了
中國古代科技的輝煌成就。
博學多才的張衡
張衡出身書香世家,學識淵博,才學不凡。他擅寫漢賦(兼具詩歌
與散文特徵的文學 體裁),創作了多篇文采非凡的作品,如《二京
賦》、《歸田賦》等,被譽為「漢賦四大家」之一。此外,張衡亦精
通書畫,被後世評為「東漢六大畫家」之一,相傳他曾用腳趾畫下一
隻神獸,反映出他畫技的高超。
I 渾天儀
中國以農立國,天象的變化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促使從
事天文研究的張衡製成渾天儀。
渾天儀是一個銅鑄空心球體,上面刻有南北極、赤道和日
月星辰等的位置。球體內有鐵軸貫穿球心,可以繞軸轉動。渾
天儀與一個計時的漏壺相連,張衡利用水力推動渾天儀旋轉
渾天 儀轉動一圈,就代表一天,人們便可從中看到天體運行的
情況和各種天象變化
渾天儀的發明,使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在世界上遙遙領
先。西方要在十六世紀後,才製作出能自動旋轉的觀星儀器。
資料 3 明朝鑄造的渾天儀
資料 4 清朝鑄造的渾天儀
4 指在宇宙中經由科學家確認其存在的物體或結構,包括太陽、月球、行星、星團等。
資料 2 張衡畫像
(意想圖)
130
II 候風地動儀
東漢時期,全國地震頻繁,造成大量百姓死傷。因此,漢
順帝下令百官研究應對地震的辦法。公
永建七年
132 年,張衡發明了
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以銅鑄造,外型像一個酒
,罈外八個方向各
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龍的下方有一隻張開口的
。當地震
發生時,罈內機關啟動,對應方位的龍口珠會落入下方蟾蜍口
中,人們便可以知道發生地震的方向。
候風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台偵測地震的儀器,西方要
在十九世紀後,才首次研製出相同作用的儀器。可是,張衡發
明的候風地動儀至唐朝已失傳,後人只能依據尚存典籍推測它
的運作原理。
資料 5 候風地動儀操作示意圖 龍口利用槓桿與都柱連接
一旦發生地震,都柱會傾向發生地震的方向,推動槓桿,使
龍口裏的銅珠掉進蟾蜍口裏
資料 6 候風地動儀復原模型
準確無誤的候風地動儀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存放在東漢首都洛陽的候風地動儀,曾偵測到五百公里以外的隴西
發生地震。公元138年某天,候風地動儀西面的龍口珠突然掉落。由於當時人們並無震感,洛陽
學者便批評候風地動儀不可靠。及至數天後,隴西傳來發生地震的消息,證實了候風地動儀偵測
無誤。從此,朝廷便命令史官記錄候風地動儀的情況。以當時的科技水平,能夠測報地震的主要
方向,實屬不簡單
都柱
槓桿
龍頭
銅珠
蟾蜍
131
2
張衡追求學問的人生
張衡是中國偉大的科學家,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亦很值得我們學習。同學試根據張衡追求學問
的心路歷程,創作並演出一段話劇。
張衡自幼聰穎好學,天文、地理、數
學、文學樣樣皆精。很多人曾舉薦他
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他對官場興趣
不大,只想專注磨練自己的學問和品
格。直到漢安帝親自派人召他進京,
他才開始出仕。
張衡任職太史令,掌管天文和曆法。
在任內他專心鑽研天文學的知識,先
後研製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他擔任太史令一職多年都沒有升官,身邊
的同僚嘲笑他不思進取,但他對此不感到羞愧,明確表示自己的志向是追
求個人的品德和學養修為,而非高官厚祿。張衡一生在官場上沒有很高的
地位,而是將所有心力都放在做學問上。
指引:
1. 同學分成7-8人一組。
2. 每組根據以上內容,創作一段有關張衡求學出仕經歷的話劇,然後向全班同學演出。
3. 話劇可包括以下角色:
旁白 張衡 張衡的家人
漢安 張衡身邊的夥伴和同僚
4. 同學可在互聯網搜集更多有關張衡的資料,以豐富話劇的內容。
5. 各組在班上輪流演出,每組演出的時間約為5分鐘。
6. 每組演出後,由老師和全班同學選出演出最精彩的組別。
󴑓󰱩󰱗󰤾
132
1
秦的統一
經過
成功原因
秦朝滅亡與
楚漢相爭
秦亡原因
秦亡經過
楚漢相爭
秦朝的統治
措施
內容
影響
秦國以「連橫」、「遠交近攻」、「離間」等策略
削弱六國勢力
嬴政吞併六國,建立秦朝
變法成功 人才鼎盛
地勢優越 六國衰弱
賦役過重,刑罰嚴苛,民怨日深,六國遺民思變
二世無能,趙高亂政,朝政腐敗
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反秦勢力繼起,項羽、劉邦
實力最強
劉邦入關,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
劉成項敗,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政治:創立皇帝制度;設三公,行郡縣;厲行法治
經濟:統一貨幣、度量衡;發展農業
文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
軍事:北伐匈奴,修建長城;開發嶺南
正面:創建中國政治制度;促進商業和農業發展;
促進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和;確立中國版圖;香港納
入中國版圖
負面:開創君主極權;損耗國庫;摧殘文化
漢武帝的文
治武功
文治
劉邦建立西漢,是為漢高祖
採取與民休息政策,恢復國力
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治國
建立士人政府:興辦太學;設察舉制度;重用儒生
征伐匈奴、百越、朝鮮、西南夷、西羌等邊族
通使西域,開拓絲綢之路
正面:政權穩固、人才輩出、吏治清明、版圖擴
大、聲威遠播
負面:征伐過度、損耗國庫、妨礙學術自由發展
武功
對國力發展
的影響
西漢的建立
2
133
3
4
西漢的外戚
專權與衰亡
中外文化
交流
形成原因
開通絲綢
之路
王莽篡漢
文化交流
東漢衰亡
黨錮之禍
黃巾之亂
州牧割據
東漢的戚宦
政治
戚宦相爭
概況
經過
張騫通西域
背景
成果
班超通西域
背景
漢武帝削弱相權,重用外戚
君主庸弱,王氏外戚得勢
打通中西陸路交通的要道,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王莽謙恭儉樸,廣施善政,深得朝臣和人民的擁戴
篡奪孺子嬰帝位,建立新朝;新朝因新政失敗而亡
中國文化西傳:絲綢、鐵器、漆器等物產;蠶桑、
鑿井、冶鐵等技術
西方文化東來:葡萄、香料、駱駝、樂器、繪畫、
宗教等
清議風氣盛行,宦官殘害正直朝臣、太學生
忠良盡去,政治更為黑暗
人民生活困苦,張角率領黃巾軍發動民變
大損東漢元氣,動搖統治根基
州牧因平亂而坐大,割據一方
國家四分五裂,東漢終為曹丕所篡
外戚、宦官分別利用皇帝的幼弱,以及對自己的寵
信,把弄朝政
外戚、宦官交替弄權,敗壞朝政
先後游說大月氏和烏孫結盟,均失敗而回
派副使出使西域各國
漢武帝主動出擊匈奴,張騫奉命出使,以聯絡各國共
抗匈奴
漢朝聲威遠播;「鑿空」西域,奠定陸上絲綢之路的
基礎
漢室欲恢復與西域的邦交,班超奉命出使,以聯絡各
國共抗匈奴
降服西域各國,重置西域都護府
留守西域三十年,擊敗多個親匈奴的國家
重振漢朝聲威;打通中國至波斯灣的陸路交通
經過
成果
134
1. 資料一:
秦朝
男子終日努力耕作仍不足以供給軍隊的糧餉,女子日夜盡力紡織也無法
付軍
的需求,百姓生活疲憊不堪。
整理自司馬遷《史記•主父偃傳》
資料二:
秦朝
時,天下都是犯罪的人,囚犯擠滿了道路,牢獄密集如市場,百姓大多哀愁憤怨。
整理自鄒紀萬《中國通史•秦漢史》
(a) 資料一和資料二分別跟秦始皇的哪些統治措施有關?試在表格內上填上正確的答案。
2分)
措施
資料一
資料二
(b) 承上題,這些措施如何影響秦朝百姓的生活境況?試加以說明。 6分)
作答指引:
i. 資料一和資料二的統治措施出現甚麼問題?
ii. 這些問題如何影響百姓的生活?
根據資料一,秦始皇 ,但征戰過於 ,以致百姓
,也無法滿足軍事需求,令他們
。此外,資料二顯示秦始皇 ,秦朝的刑法
,人民很容易便觸犯法律,導致社會出現
的情況,令百姓 。由此可見,秦始皇
統治措施導致百姓生活困苦。
135
(c) 試分析資料一和資料二跟秦朝滅亡的關係。 4分)
作答指引:
i. 秦朝的統治措施導致百姓生活困苦,人民如何作出反抗?
ii. 秦末有甚麼人民反抗的例子?這如何促使秦朝滅亡?
從資料一和資料二可見,秦始皇的統治措施令人民苦不堪言。在長年的壓迫下,他們最終
        ,其中 率先反秦,發動 。雖
然這埸     以失敗告終,但
促使秦朝滅亡。
2. 資料一:
東漢末年,漢靈帝對 1 寵信有加,曾說:「張讓是朕的父親,趙忠是朕的母
親。」
資料二:
雖然忠良之士心懷慨
,時時有人奮起抨擊,但一發聲後,災禍隨之而
,很快誅及子
孫。凡被稱為有德者的,無不受到災難。
整理自范曄《後漢書•宦者列傳》
(a) 資料一中的1代表甚麼身分的人物?東漢的皇帝為甚麼對他們寵信有加? 4分)
作答指引:
i. 東漢中後期的皇帝有甚麼共通點?
ii. 1得勢前,政權由甚麼人所操控?
資料一中的1是代表 。東漢的皇帝大多        ,以致他們早年
須依靠             。他們長大親政後,為了擺脫
於是
因此對 寵信有加。
136
(b) 資料二所描述的是東漢末年哪件事件?1的得勢如何引致這事件的發生? 6分)
作答指引:
i. 1的得勢引起甚麼人的猛烈批評?這些批評跟東漢甚麼風氣有關?
ii. 1如何應對這些批評?
資料二所描述的事件是 。東漢末年得勢,以致政治敗
,民生困苦。當時東漢 的風氣盛行,正直的            
猛烈批評 ,引起
(c) 「東漢是亡於1亂政。」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試參考以上資料及就個人所知,加以
解釋。 6分)
作答指引:
i. 同意:題(b)的事件發生後,引發甚麼一連串的問題?須帶出這些導致東漢
亡的問題都跟1亂政有關
ii. 不同意:1亂政沒有直接引致東漢衰亡的原因是甚麼?有甚麼其他問題直接
導致東漢衰亡?
同意 / 不同意 東漢是亡於 亂政。」的說法。
137
秦朝名相
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
208年)是秦朝著名的大臣。在戰國
期,原為楚國人的 李斯投奔秦國。他得到秦國丞相呂不韋賞
識,擔任秦王嬴政身邊的郎官。在秦國,李斯向秦王呈上《諫
逐客書》,力陳重用各國人才對成就霸業的重要性,為秦統一
天下奠下基礎;又利用離間計成功分化六國君臣,加快秦滅六
國的步伐,仕途自此扶搖直上。秦朝建立後,秦始皇任命李斯
為丞相。李斯協助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制,推行多項統一措
施,包括提出焚書的建議,以穩定秦朝大一統的局面。
李斯為秦始皇輔政三十多年。可是,秦始皇死後,李斯在趙高
的挑撥下共同策動沙丘政變。秦二世即位後,李斯曾多次向二
世進諫,結果被趙高誣陷謀反,被判腰斬及誅滅三族。
一代名臣李斯最後落得悲慘下場,你認為他是否咎由自取?
李斯畫像(意想圖)
平民出身的開國皇帝
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
195年)是漢朝的開國君主
漢高
祖。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後,當時為沛縣亭長的劉邦在部下
的推舉下起兵反秦,勢力與日俱增。劉邦得到蕭何、曹參、
韓信等賢臣名將的協助,率先攻破秦首都咸陽,結束了秦朝
的統治;繼而在楚漢相爭中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漢高祖即位後,以寬鬆的政策治理天下,安撫人民,又分封
功臣為異姓王。可是,漢高祖晚年變得猜疑,擔心異姓王會
對漢室構成威脅,因此先後剷除了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
南王英布等。事後漢高祖定下「非劉氏宗室的人不得封諸侯
王」的誓約,確保漢室江山掌控於劉氏手中。
漢高祖早年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但晚年卻猜忌功臣,甚至
迫害他們。你認為漢高祖仍算是明君嗎?
漢高祖
韓信
你這個忘恩負義的人!
138
長壽的漢朝皇后
王政君
王政君(公元前71
公元13年)是西漢漢元帝的皇后、王莽的
姑母。她身居后位的時間長達六十一年,歷經元、成、哀、平、
孺子嬰、新莽六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長壽皇后之一。
自漢元帝去世後,王政君先後被尊奉為太后、太皇太后。在她提
拔下,王氏勢力迅速崛起,揭開外戚專權的序幕,更促成王莽
漢。可是,王氏勢力雖是強大,王政君卻從無篡位之心,一心只
想輔政。據《漢書》記載,在王莽篡漢自立時,她強烈譴責王
莽,拒絕交出傳國玉璽,更把它摔在地上,國璽因此崩碎了一
角。王莽建立新朝後五年,王政君便鬱鬱離世。
王政君一生忠於漢室,但斷送了西漢的江山於王莽手上。你
對她有甚麼評價?
王莽,你休想拿
到這顆玉璽!
光復漢朝的皇帝
劉秀
劉秀(公元前5
公元57),東漢開國君主,是為 漢光
帝。劉秀是漢景帝的七世孫,與漢室血緣疏遠,早年曾在民間
生活。新朝末年,民變四起,劉秀聯同民變隊伍反新。擊敗
莽軍隊後,他在將士的擁護下稱帝,延續漢朝的國祚。
漢光武帝即位後,掃平割據勢力,統一全國。他勤於政事,時
常天未亮就上朝,致力整頓內政,改善經濟,因此開創出「光
武中興」的治世,百姓安居樂業。可是與此同時,他削弱相
權,導致內朝尚書權力過大,助長了外戚、宦官的權勢,為日
後的戚宦相爭埋下伏線。
你認為漢光武帝須 否為東漢末年的戚宦亂政及衰亡負上責任?
漢光武帝畫像(意想圖)
秦漢時期還有許多對時代產生了深遠影
響的人物。同學可掃描右側的二維碼,
以認識更多相關人物生平和功過得失。
139
秦漢
天下第一宮
房宮
阿房宮位於今陝西西安市,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修建的華麗宮殿,但直至秦亡時,阿房宮仍沒有
完全建成。從已建成的遺址中發現,阿房宮僅前殿範圍的面積已達60萬平方米,相當於北京故
宮總面積的三分二。阿房宮在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因此有
「天下第一宮」的稱譽。
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
阿房宮前殿遺址
工藝精巧的青銅器
銅車馬與長信宮燈
銅車馬於秦始皇陵出土,是中國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銅鑄車馬。秦陵銅車馬展
示了秦朝高超的工藝水平,有考古學家評價它結構之複雜、技術之精湛,是其他出土銅器無可比
擬的,因此被譽為「青銅之冠」。
長信宮燈於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裏出土。長信宮燈通體鎏金,造型是一位雙膝跪地、雙手執
燈的宮女,宮女形象完整細緻、神態自然,是西漢時期優秀的青銅器,體現了當時工藝者高超的
技藝和智慧。
秦陵銅車馬
長信宮燈
140
中國史學兩大名著
《史記》、《漢書》
漢朝出現了兩部對中國史學有深遠影響的巨著
《史記》和《漢書》。《史記》是西漢司
遷所編寫的,是中國第一部擁有完整體例的通史(連貫地記敍由古至今的史事),記載了上自
帝,下至漢武帝近三千年的歷史,包羅政治、歷史、天文、地理、哲學等方面的知識,成為日後
史書撰述的楷模。
另一部名著《漢書》為東漢班固所編,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以人物為主軸)的斷代史(只記載
某個時代的歷史),主要記錄西漢一朝上自漢高祖,下至王莽近二百五十年的歷史。這種以斷代
為史的編撰方式被後世歷朝所沿用,成為官方正史的體裁。
《史記》書影
《漢書》書影
漢代最重要的文學體裁
漢賦
漢賦是漢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學體裁,是一種兼具詩歌和散文特徵的文學形式,題材上主要描寫宮
殿、遊獵、山川、京城等宏大事物,歌頌帝王功德,部分含諷諫意味。漢賦的特點是多用華麗
艱深的詞彙,以誇張的鋪排手法形成壯闊的氣勢。漢賦的代表作家有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
衡,四人合稱「漢賦四大家」,其中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成為後世辭賦家寫作的
典範。
司馬相如《上林賦》(節錄)
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虡
;建翠華之旗,樹靈鼉
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
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穀為之蕩波。
語譯:
撞擊千石的大鐘,豎起萬石的鐘架;高舉着翠羽為飾的旗幟,設置鱷魚皮製成的大鼓;奏起堯時的
曲,聆聽葛天氏的樂曲;千人同唱,萬人相和;山陵被這歌聲震動,河川之水被激起大波。
同學可掃瞄右側的二維碼,以更全面地
認識中國秦漢時期在不同範疇上取得的
傑出成就。
141
你知道漢武帝曾經「金屋藏嬌」嗎?
相傳漢武帝年少時很喜歡姑母的女兒陳阿嬌,曾承諾:
「若娶到阿嬌為妻,我必定會建一間金屋把她藏起
來。」這就是成語「金屋藏嬌」的由來。陳阿嬌成為皇
后後,漢武帝卻寵愛另一女子衞子夫,陳阿嬌利用巫蠱
之術企圖重奪武帝的歡心,使武帝感到厭惡,陳阿嬌自
此失寵。後世便用「金屋藏嬌」來形容男性有外遇。
你這個負
心漢!
你知道為何甘英未能成功抵達大秦嗎?
據說,甘英抵達條支(今伊拉克)準備渡海西行時,
有安息(今伊朗)人勸阻甘英,誇言渡過大海可能需
花上數年時間,又稱航海會令人思鄉過度而死,甘英
因此望洋卻步。當時安息靠轉運漢朝的絲綢而獲得厚
利,安息人力阻甘英西行,可能是為了防止漢室與大
秦直接交往,以免他們與大秦的絲綢貿易受到影響。
還是折返吧……
你知道項羽為何無顏見江東父老嗎?
項羽圍困垓下後,退至烏江。根據《史記》,當
時烏江亭長為他準備了一艘船,跟他說:「江東
地方千里,足以讓大王東山再起,請大王速速渡
江吧!」項羽慨嘆:「當年我率領八千子弟兵渡
江西征,如今全軍覆沒,我實在無顏再見江東父
老!」項羽不肯渡江,最後在烏江邊自刎。後世
便以「無顏見江東父老」形容因失敗而感羞愧
沒面目見人。
請大王速速
渡江吧! 我無顏見江
東父老!
我無意立后,你
們死心吧!
你知道秦始皇為何終生不立皇后嗎?
對於這個謎團,多年來歷史學家都爭論不休。有學者認
為這跟秦始皇迷信長生不老之說有關,因此未有立后之
意。另一說法是跟他的家庭背景有關。秦始皇的生母趙
姬行為不檢,淫亂後宮,這對秦始皇造成心理陰影,令
他不相信婚姻,擔心自己的皇后日後也會背叛自己,因
此終其一生都不立皇后。
142
尋找漢墓的蹤跡
一、簡介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位於長沙灣東京街,屬於香港的法定古
蹟。1955年,建築工人進行工程期間,發現了一個洞穴。考古
學家在此發掘出多件陶器,經研究後證實這是一個建於東漢的
古墓,距今約一千八百年。
同學參觀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後,編撰製作個人考察報告。
二、指引
同學可先從互聯網搜集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的相關資料(如背景、交通、開放時間等)及
圖片。
考察報告可包括以下內容:
墓室的墓主是甚麼人? 古墓發掘的情況是怎樣的?
墓室的結構是怎樣的? 墓室出土了甚麼文物?
特區政府對漢墓作出了哪些保護措施? 當時香港居民的生活面貌是怎樣的?
墓室的發掘對研究東漢歷史有甚麼幫助? 在這次考察中,你有何感想?
考察報告的字數約為800字,當中須包含文字及圖片資料,也可包括手繪圖。
同學可先向老師呈交報告大綱,並就老師提供的意見作出修訂。
同學修訂和整理報告後,呈交老師。
三、反思
1. 完成報告後,增加了你對東漢和香港哪些方面的認識?
2. 你認為古人的陪葬制度跟現代人的喪葬習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 從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的成立來看,你認為香港對古蹟的保護是否足夠?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入口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王朝更替不斷。
為了記住各個朝代的名稱和先後順
序,人們便創作出一些唱起來順口流
暢的歌謠
朝代詩。以下是幾首朝代
詩的例子,同學可以朗讀一下。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東西晉,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黃虞夏商周,春秋戰國秦。
兩漢三國晉,晉後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盤古開天神話傳,三皇五帝數千年。
炎帝黃帝華夏祖,堯舜禹王位讓賢。
夏商西周奴隸制,東周列國變封建。
秦漢統一開疆域,三國紛爭起戰亂。
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疆域又擴展。
五代十國鬧割據,宋遼夏金歸大元。
明朝船隊下西洋,清朝鎖國被破關。
民國內戰加外戰,人民共和開新篇。
虞朝十六世,一千六百年。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帝國。
楚漢鴻溝界,最後屬劉邦;
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大一統;
大唐曾改周,武后則天皇。
五代和十國,宋遼與夏金。
元明清三朝,中國疆土定。
144
朝代
開國者
首都 時期 1
夏朝 陽城、
安邑
約前 2070-
1600
商朝 湯 亳、殷 約前 1600-
1046
西周 姬發 鎬 約前 1046-
771
姬宜臼 洛邑
771- 476
475- 221
秦朝 嬴政 咸陽 221- 206
西漢 劉邦 長安 206- 公元 8
王莽 長安 公元 9-23
東漢 劉秀 洛陽 25-220
曹丕 洛陽 220-265
劉備 成都 221-263
孫權 建業 229-280
西晉 司馬炎 洛陽 265-316
東晉 司馬睿 建康 317-420
劉裕 建康 420-479
蕭道成 建康 479-502
蕭衍 建康 502-557
陳霸先 建康 557-589
北魏 拓跋珪 平城、
洛陽 386-534
東魏 元善見 鄴 534-550
西魏 元寶炬 長安 535-556
北齊 高洋 鄴 550-577
北周 宇文覺 長安 557-581
朝代
開國者
首都 時期
隋朝 楊堅 大興 581-618
唐朝 李淵 長安 618-907
五代
後梁 朱溫 開封 907-923
後唐 李存勗 洛陽 923-936
後晉 石敬瑭 開封 936-946
後漢 劉知遠 開封 947-950
後周 郭威 開封 951-960
2耶律
阿保機 臨潢 916-1125
北宋 趙匡胤 開封 960-1127
西夏 李元昊 興慶 1038-1227
完顏
阿骨打 會寧 1115-1234
南宋 趙構 臨安 1127-1279
元朝 忽必烈 大都 1271-1368
明朝 朱元璋 應天、
順天 1368-1644
清朝 3愛新覺羅
努爾哈赤 北京 1644-1911
中華民國 孫中山 北京、
南京 1912-1949
中華人民
共和國
毛澤東 北京 1949 年至今
1 所有附錄資料均以公元紀年。
2 公元 947 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在開封自稱皇帝,才正式定國號為「大遼」。
3 公元 1616 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自稱皇帝,建立「後金」。公元 1636 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公元 1644 年,
清兵佔領北京,入主中原。
145
(約前 2070- 1600 年)
1.
2.
3. 太康
4. 仲康
5.
6. 少康
7.
8.
9.
10.
11. 不降
12.
13.
14. 孔甲
15.
16.
17. 履癸(桀)
(約前 1600- 1046 年)
1.
2. 外丙
3. 中壬
4. 太甲
5. 沃丁
6. 太庚
7. 小甲
8. 雍己
9. 太戊
10. 中丁
11. 外壬
12. 河亶甲
13. 祖乙
14. 祖辛
15. 沃甲
16. 祖丁
17. 南庚
18. 陽甲
19. 盤庚
20. 小辛
21. 小乙
22. 武丁
23. 祖庚
24. 祖甲
25. 廩辛
26. 庚丁
27. 武乙
28. 太丁
29. 帝乙
30. 帝辛(紂)
(約前 1046- 256 年)
西周(約前 1046- 771 年)
1. 武王
2. 成王
3. 康王
4. 昭王
5. 穆王
6. 共王
7. 懿王
8. 孝王
9. 夷王
10. 厲王
共和行政(前 841- 828 年)4
11. 宣王(前 827- 782 年)
12. 幽王(前 781- 771 年)
東周(前 771- 256 年)
1. 平王(前 771- 720 年)
2. 桓王(前 719- 697 年)
3. 莊王(前 696- 682 年)
4. 釐王(前 681- 677 年)
5. 惠王(前 676- 652 年)
6. 襄王(前 651- 619 年)
7. 頃王(前 618- 613 年)
8. 匡王(前 612- 607 年)
9. 定王(前 606- 586 年)
10. 簡王(前 585- 572 年)
11. 靈王(前 571- 545 年)
12. 景王(前 544- 520 年)
13. 悼王(前 520 年)
14. 敬王(前 519- 476 年)
15. 元王(前 475- 469 年)
16. 貞定王(前 468- 441 年)
17. 哀王(前 441 年)
18. 思王(前 441 年)
19. 考王(前 440- 426 年)
20. 威烈王(前 425- 402 年)
21. 安王(前 401- 376 年)
22. 烈王(前 375- 369 年)
23. 顯王(前 368- 321 年)
24. 慎靚王(前 320- 315 年)
25. 赧王(前 314- 256 年)
(前 221- 206 年)
1. 始皇(前 221- 210 年)
2. 二世(前 209- 207 年)
3. 子嬰(前 206 年)
西漢(前 206- 公元 8年)
1. 高祖(前 206- 195 年)
2. 惠帝(前 194- 188 年)
3. 文帝(前 179- 157 年)
4. 景帝(前 156- 141 年)
5. 武帝(前 140- 87 年)
6. 昭帝(前 86- 74 年)
7. 宣帝(前 73- 49 年)
8. 元帝(前 48- 33 年)
9. 成帝(前 32- 7年)
10. 哀帝(前 6- 1年)
11. 平帝(前 1- 公元 5年)
12. 孺子嬰(6-8 年)
東漢25-220 年)
1. 光武帝(25-57 年)
2. 明帝(58-75 年)
3. 章帝(76-88 年)
4. 和帝(89-105 年)
5. 殤帝(106 年)
6. 安帝(107-125 年)
7. 少帝(125 年)
8. 順帝(126-144 年)
9. 沖帝(145 年)
10. 質帝(146 年)
11. 桓帝(147-167 年)
12. 靈帝(168-189 年)
13. 少帝(189 年)
14. 獻帝(189-220 年)
4 公元前 841 年,鎬京人民起事,周厲王出逃,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共和行政」起,
中國歷史才有確切的紀年。
(夏朝至漢朝)
146
朝代 年份 事件
221 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是為
秦始皇
215 秦始皇派蒙恬北伐擊退匈奴,修
築長城
210 秦始皇在沙丘病逝,胡亥繼位
是為秦二世
209 陳勝、吳廣起義,建立張楚;項
羽、劉邦相繼反秦
207 年 項羽在鉅鹿之戰擊敗秦軍
206 年 劉邦攻破咸陽,子嬰出降,秦亡
西漢
202 項羽兵敗自刎;劉邦建立西漢
是為漢高祖
188 年 漢惠帝逝世,太后呂雉臨朝稱制
154 劉氏宗室不滿漢景帝削藩,七國
之亂爆發
140 漢武帝確立以年號紀年,成為後
世皇朝定制
119年 衞青、霍去病在漠北擊敗匈奴
8年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西漢亡
23 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被殺,新
朝亡
東漢
25 年 劉秀建立東漢,是為漢光武帝
88 年 漢和帝繼位,戚宦相爭開始
184 張角發動民變反漢,黃巾之亂爆
200 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統一
北方
208 年 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擊敗曹操
朝代 年份 事件
約前
2070
禹建立夏,並由兒子啟繼位,成
為首個世襲王朝
約前
1600
商湯率兵滅夏,放逐夏桀,建立
商朝,定都亳
西
約前
1046
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進行第
一次封建
約前
1042
周公旦東征,平定三監之亂,進
行第二次封建
841
鎬京人民起事,周厲王出逃,由
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政,史稱
「共和行政」
771 申侯聯合犬戎殺死周幽王,西周
亡;周平王繼位,遷都洛邑
651 齊桓公在葵丘與諸侯會盟,成為
首位春秋霸主
632 晉軍在城濮之戰擊敗楚軍;晉文
公在踐土與諸侯會盟
597 年 楚軍在邲擊敗晉軍
494 吳王夫差率兵在夫椒擊敗越王勾
482 吳王夫差與諸侯在黃池會盟;越
王勾踐率兵攻破吳首都姑蘇
473 越王勾踐滅吳,北上徐州與諸侯
會盟
403 周天子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
侯,史稱「三家分晉」
356 年 商鞅在秦推行變法
260 年 秦軍在長平之戰擊敗趙軍
256 年 秦軍攻佔周王畿,東周亡
(夏朝至漢朝)
147
朝代 古名 今地
遠古
華山 陝西東部
夏水 湖北沙市東南
渭水 渭河
鳴條 山西安邑縣
亳 河南鄭州市
牧野 河南新鄉市
鎬 陝西西安市
周原 陝西峽山
管 河南鄭州市
蔡 河南上蔡縣
霍 山西臨汾霍州市西南
殷 河南安陽市
洛邑 河南洛陽市
宋 河南商丘市
衞 河南淇縣
泓水 河南柘城西北
城濮 山東鄄城西南
長平 山西高平市西北
咸陽 陝西咸陽市
關中 陝西中部
河套 寧夏、內蒙古一帶
臨洮 甘肅岷縣
遼東 遼寧遼陽市
嶺南 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
番禺 廣東廣州市番禺區
沙丘 河北廣宗縣
大澤鄉 安徽宿州市
鉅鹿 河北平鄉縣西南
漢中 陝西南部
朝代 古名 今地
鴻溝 河南滎陽市
垓下 安徽靈璧縣
烏江 安徽和縣
長安 陝西西安市
漠北 蒙古戈壁沙漠以北
武威 甘肅武威市
張掖 甘肅張掖市
酒泉 甘肅酒泉市
敦煌 甘肅敦煌市
烏壘 新疆輪台縣以東
玉門關 甘肅敦煌市西北
輪台 新疆輪台縣
洛陽 河南洛陽市
烏孫 新疆伊犁河流域一帶
大宛 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
盆地一帶
康居 哈薩克斯坦南部
安息 伊朗西北
身毒 印度
隴西 甘肅東南
龍城 內蒙古赤峰附近
鄯善 新疆東部
于闐 新疆和田市西部
疏勒 新疆喀什市
莎車 新疆莎車縣
龜茲 新疆庫車縣
大秦 敍利亞、高加索一帶
(遠古時代至漢朝)
148
通史類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一本就通:中國史 繁體 李泉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通史 繁體 傅樂成 大中國圖書公司
中國通史 繁體 陳豐祥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手繪中國歷史地圖 繁體 洋洋兔 世界出版社
圖解中國史 繁體 林志宏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看得見的中國史 簡體 孫慶 中華書局
史前至夏商周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一天一個歷史小故事 1:神話時代、夏、商、周 繁體 桃默 明窗出版社
中小學生領先讀歷史 1:尋訪夏商周 繁體 葛玉丹 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五千年:五帝、夏、商、周 繁體 秋雯 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圖說中國的文明上
文明的奠基:原始時代至春秋
戰國 繁體 劉煒 商務印書館
漫畫中國歷史 3:春秋戰國之諸侯爭霸 繁體 潘志輝 上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秦漢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上下五千年 3:秦朝 漢朝 繁體 知信陽光 中華教育
中國歷史趣味漫畫:秦漢帝國 繁體 洋洋兔 螢火蟲出版社
中華文明傳真 4
秦漢:開拓帝國之路 繁體 劉煒 商務印書館
五千年中華文化大視野:秦漢帝國 繁體 袁行霈 明窗出版社
秦朝其實很有趣 繁體 丁振宇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49
通史類
網站 網址
中華萬年網 繁體 http://www.china10k.com
中國歷史里程碑 繁體 https://www.ebaomonthly.com/window/discovery/history/china/ch100/100_cnt.htm
香港電台網上中華五千年
繁體 http://rthk9.rthk.hk/chiculture/fivethousandyears/textversion
史前至夏商周
網站 網址
民間藝術工作室:中國歷
春秋戰國 繁體 http://www.art-2000.org/CHINESE-HISTORY-5_index.htm
香港電台五夜講場:誰傳
唐虞夏商周 繁體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1364&lang=en-US&id=114770
秦漢
網站 網址
燦爛的中國文明
秦始皇
繁體 https://www.chiculture.net/index.php?file=topic_description&old_id=0105
與歷史對話:漢朝 繁體 https://www.ic975.com/program/ 與歷史對話:漢朝 /
三國兩晉南北朝
網站 網址
國立歷史博物館全球資訊
魏晉南北朝 繁體 https://www.nmh.gov.tw/zh/learning_5_3_5.htm
視覺素養學習網:中國美
術史第三講•魏晉南北朝
藝術 繁體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chap18/chap18-03.htm
隋唐
網站 網址
香港電台網上中華五千年
(純文字版)
隋朝 繁體 http://www.rthk.org.hk/chiculture/fivethousandyears/textversion/08chui.htm
中國國家博物館:大唐風
簡體 http://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20180904dtfh/
150
151